从“粪坑人生”到自己掌舵:我终于把人生剧本改了
人生这场戏,编剧是我,导演是我,主演还是我。可从前的四十年,我却把自己活成了剧本里最苦情的角色,还拉着全家一起入戏。
一、躲在“受害者”剧本里的日子
小时候总觉得爸妈活得太辛苦。他们吵架时,我一眼就给角色定了性:爸爸是凶神恶煞的加害者,妈妈是委屈落泪的受害者。我像个正义使者冲上去,站在妈妈身边讨伐爸爸,那一刻以为自己是拯救者,后来才明白,我不过是换了个姿势,成了新的加害者。
这套剧本,我原封不动搬到了婚姻里。
刚认识老公时,明明是他眼底的落寞吸引了我。我像个圣母般扑过去,信誓旦旦要“拯救”他,要给他全部的爱。可日子过着过着,拯救者的剧本突然跳台——我成了那个怨声载道的受害者。
“要不是他贪玩、不上进、不顾家,我怎么会这么累?”我把所有不幸福都归罪于他,却忘了最初是自己举着“拯救”的旗号靠近。我对他有无数隐形的要求:他晚归时我摔门的声响,他看手机时我翻书的动静,都是藏不住的控制欲。
对婚姻失望后,我把所有期待压在孩子身上。他成了我人生唯一的“希望”,直到这个“希望”突然叛逆、厌学,像一面镜子照出我剧本里的漏洞。我慌了,到处报课学习,想着怎么“拯救”他,却没发现自己还在老套路上打转——不过是从“拯救老公”换成了“拯救孩子”。
二、被一句话敲醒的瞬间
学幸福心理学时,第一次听到“戏剧三角”这个词,像被人兜头浇了盆冷水。原来我这辈子就在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三个角色里打转,把日子过成了泥潭,坑了自己,也坑了身边人。
活成受害者多“划算”啊:可以理直气壮地怨老公不懂事,怨孩子不省心,怨父母没给我更好的起点。我把人生的遥控器塞给别人,等着他们按出我想要的快乐,自己却窝在原地,像个等着投喂的孩子。
更可怕的是,我发现“受害者”是我精心选的生存策略——只要我够惨、够弱,就能得到同情,就能名正言顺地要关注、要爱。可结果呢?全家都陷在这种痛苦里,老公天天往外跑,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自己整夜整夜睡不着,家里的空气都是冷的。
直到有天看到一句话:“谁痛苦,谁改变。”
那瞬间像有根针戳破了我一直躲着的泡泡。是啊,我总等着别人改,可最痛苦的人明明是我。我有力量揪着“受害”不放,为什么没勇气为自己负责?
我第一次认真问自己:我到底想活成什么样?我想要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子?
答案清晰得吓人:这些,都该由我说了算。
三、改剧本的日子,痛但清醒
放下“受害者”剧本的头几个月,比想象中难太多。
我开始学着做“责任者”,却突然发现孩子的叛逆里有我的焦虑,先生的疏离里有我的指责。那些藏在“为你好”背后的控制,那些裹在“我辛苦”里的抱怨,像潮水般涌上来,带着自责和内疚把我淹没。
我每天写情绪日记,把冒出来的“他怎么能这样”换成“我可以怎样”;我每天练呼吸冥想,和自己的情绪对话;我开始给自己找事做,把目光从他们身上移开,去看到自己内在的期待和渴望,满足那个小时候被忽略的自己。原来我除了“妈妈”“妻子”,还可以只是“我自己”。
原来改变真的会传染。老公在家的日子变多了,压力变小了,情绪也越来越好,
四、人生下半场,我选“创造者”剧本
现在的我,依然是人生这场戏的主角,但剧本早换了。
不再纠结谁对谁错,不再等着别人拯救,更不再躲在受害者的壳里自怨自艾。我成了自己的创造者:想和先生好好说话,就主动放下情绪;想陪孩子轻松成长,就先学会放过自己;想家里有笑声,就先让自己活得舒展。
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多固定剧情?所谓剧本,不过是我们自己选的脚本。你选了“受害者”,日子就处处是委屈;你选了“责任者”,生活就处处是可能。
下半场的戏刚开场,我知道还会有新的挑战,但没关系。毕竟握剧本的人是我,怎么演,我说了算。
你呢?准备好改写自己的剧本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