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一禾
我没有办法把它和其他的法国博物馆放在一起写,尽管我有努力的尝试想这样做。
它太特别了。
卢浮宫,已经超出了对艺术家们的敬意与学习,更多的,是巴黎荣华与野心的见证。
一段往事,卢浮宫
卢浮宫修建于十字军东征时期,作用是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以及存放王室的档案和一些珍宝,当时就叫卢浮宫了。
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改造成了皇宫。皇宫嘛,当然就不像城堡一样随便搞搞就行了,在之后的几百年间,历代国王陆续修建了很多的楼塔和房间,供皇亲贵族们享用。
十六世纪,弗朗西斯一世出于一些隐秘的原因,把原来的宫殿拆了,自己又原址新建了一个。这位国王很喜欢意大利的艺术品,买了很多意大利的画作,蒙娜丽莎就是那个时候买进来的。他儿子上位后把他拆掉的房子又重新建了起来。
后来陆陆续续,国王们都为卢浮宫的建筑事业做出了贡献。
亨利四世修建了大画廊,也是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他在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虽然今天都不见了。
路易十四这位法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修建了卢浮宫那个正方形的庭院,买了超级多的画作进来,各种大手笔买买买的行为把法国国库都买空了。
后来,路易十六同学被赶下台,卢浮宫成为了公共博物馆,不再为皇室所私享。
接下来,划重点!
拿破仑一世上位——“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
随着他不断的扩张并拿下了整个欧洲版图,卢浮宫里也逐渐堆满了整个欧洲的艺术品,比如说,拱门上的第一批雕刻马群就是从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上取下来的。
拿破仑滑铁卢之后,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当然纷纷来卢浮宫要货了。又是出于种种隐秘的原因,卢浮宫仍然保留了很多的艺术品。
又过了一段时间,拿破仑三世上位——“富丽堂皇是拿破仑三世修建任何东西的特点。”
终于,卢浮宫整个的建筑群完全落成,有了今天的卢浮宫。
盛名在外,蒙娜丽莎
镇馆三宝我都去打卡了,作为艺术门外汉,并不能看出那种级别的震撼来,博物馆内很多雕塑都给我很多灵感和启发,但可能是缺少一些背景储备,所以少了很多更深的连接。
底色,太重要。
先看一下最著名的蒙娜丽莎,其实人家叫做乔空达夫人。
想要拍到一张蒙娜丽莎的照片,还真是费了不少功夫的,有图为证——
据说,这幅画达芬奇采用了一种很先进的画法叫“无界渐变着色法”,不太懂。
艺术的美不在于束之高阁,或者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虚空,而是在于,感受到美。“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很感动”“感受到美的幸福感”,就是艺术的力量。
这位夫人的美在于,你看她第一眼有些小傲娇,带些优越感的好像在打量你;看她第二眼,又有些淡淡的哀愁,可能会需要你的帮助;看她第三眼,又有点带着礼貌的不耐烦,可能在等你的主动请辞……
能从里面看到特别多内心的样貌出来。而这些样貌里,藏着的都是自己潜意识的影子啊。
笔下生花处,妙不可言中。
(艺术本是主观之产物,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教条派来撕,谢谢)
雕像与力量,美与复杂
剩下两宝都是雕塑,断臂维纳斯和胜利女神像,两位人气太旺,我也没有拍到很顺眼的照片,就不上图了,网上大可找到高清无码细节图。
事实上,雕塑占到卢浮宫展品的很大一部分。
雕塑是我很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充满了有力量的美感。这种美,往往是复杂的。
需要很耐心的刻画,这雕塑才能一点一点从石头里面生长出来。
环绕一圈,无死角的呈现。就好像这雕塑有灵魂一样,你甚至有些期待他突然回头,微笑看你;又有些担心他手下的猎物窜出来,伤到你……
这些雕塑在庭院有集中的展览,在各个展区的空地上也都有零星的分布着,每次经过,我总会为他们停留一段时间。
就像看看,他们会不会说点什么。
中国不在中国,埃及不在埃及
卢浮宫有很多个展馆。而我在其中一个馆里面有些难过。哦不,是特别难过然后还哭了。管理员还走过来问我怎么回事。我说:
They came from my country.
说完我就觉得自己有点矫情。管理员默默不说话走了。我哭着哭着也就好了。
一向很喜欢这种精致的唐代镂空雕花,记得有次在香港也是看展,看到一个金质的牡丹雕花簪,也是看了好久好久。像这种簪,只有靠手艺人一点一点的磨出来,每一个细微的镂空都细腻严谨,每一根金线都光滑有致,都是有很深的功夫在里面。满满的郑重感。
有时候我们会说,作品即人品。
其实就是这种作品中所流露出的耐心,坚持,严谨,还有创造力,滋润了后来的青年艺术家,让艺术向着宽广伟大的方向去发展。
而不是快迭代,做爆款。
馆里还看到了一直期待的狮身人面像。
它安静的坐在角落里面,不像“镇馆三宝”一样里三层外三层,我得以好好地和它交流了一番。
狮身人面像是查理十世买回来的。有个法国学者破解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加上他和国王关系还不错,当时卢浮宫就买进了一批埃及收藏品,这个斯芬克斯当然是最有名的。它放在埃及文物馆的入口处,也是守卫的象征。它的面部就像埃及法老一样,安详宁静的表情和古埃及艺术一样,带着永恒的气息。
我还很想去看它的好朋友金字塔。
埃及也是应许之地。前年和朋友有约,但因为一些变故,没有成行。后来也就搁置了。
世界偶尔太大,还需要些耐心。
又不由得羡慕起巴黎来了。在自己的城市里,被全世界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滋养着,浸润着,在一路公交的距离之外就放着永远也取不完的灵感宝库,放着全世界艺术家的毕生精魂所在。
想想都能做个好梦。
博物馆与城市,城市与人
我在卢浮宫呆了三天。每天都是被赶着出去的。
第一天,跟着熙熙攘攘的游人和旅行团,把大牌景点逛了个遍,顺便蹭到了导游讲解;
第二天,在庭院和雕塑们玩一场场想象力的对话,正饱的午后,一间一间的穿过当年那些富丽堂皇的房间,感慨这穷奢极乐;
第三天,一上午都赖在了印象派的房间里,遥望每一幅的情意与光影,然后在下午五点的耀眼阳光下,离开了有些令人伤感的中国展区。
也是很感谢那些无所事事的时光,让我能慢慢的去玩味所有心动之物的妙处。
对于很多人来说,博物馆似乎是城市里面可有可无的,供游人打发时间的地方。
殊不知,错过的,是城市真正的底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底色”的存在,人类的内心才变得厚重,深沉,能如宇宙般宽广也能像蛛丝一样细腻。
这差别,也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巴黎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