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垃圾收集算法 类型
1.标记-清除 算法
2.复制 算法
3.标记-整理 算法
4.分代收集 算法
二.标记-清除 算法
这是垃圾收集算法中 最最基础的算法
2.1 算法思想
算法分为两个阶段
1.标记阶段: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
2.清除阶段:统一清除(回收)所有被标记的对象
下面主要介绍标记阶段。标记阶段主要分为:(先进行可达性分析)
1.第一次标记&筛选
2.第二次标记&筛选
a.可达性分析
b.第一次标记&筛选
i.方法描述
对象在可达性分析中被判断为不可达后,会被第一次标记&筛选
a.不筛选=继续留在"即将回收"的集合里,准备回收
b.筛选=从"即将回收"的集合取出
ii.筛选的标准
该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
1.若有必要执行(认为设置),则筛选出来,进入下一阶段;第二次标记&筛选;
2.若没必要执行,判断该对象死亡,不筛选,并等待回收
注:当对象无finalize()方法fianlize()已被虚拟机调用过,则视为“没必要执行”
c.第二次标记&筛选
当对象经过了第一次的标记&筛选,会被进行第二次标记,并被进行筛选
i.方式描述
该对象会被放到一个F-Queue队列中,并由虚拟机自动建立,优先级低的Finalizer线程去执行对象中该对象的finalize()
1.finalize()只会被执行一次
2.但并不承诺等待finalize()运行结束。这是为了防止finalize()执行缓慢/停止 使得F-Queue队列其他对象永久等待
ii.判断标准
在执行finalize()过程中,若没有对象依然没有与引用链上的GC Roots直接关联或间接关联(即关联上与GC Roots关联的对象),那么该对象将被判断死亡,不筛选(留在“即将回收”集合里)并等待回收
2.2 优点
算法简单、实现简单
2.3 缺点
效率问题:即 标记和清楚 两个过程效率不高
空白问题:标记-清除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
这导致以后程序需要分配较大空间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大的连续内存而被迫触发另一次垃圾收集行为,这导致非常浪费资源
下面继续介绍的算法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2.4 应用场景
对象存活率较低&垃圾回收行为频率低的场景
如老年代区域,因为老年代区域回收频次少、回收数量少,所以对于效率问题&空间间隔问题不会很明显
3.复制算法
该算法的出现是为了解决 标记-清楚算法中效率&空间问题的
3.1算法思想
将内存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使用其中一块;
当使用的这块内存用完,就将这块内存上还存活的对象 复制到另一块还没使用过的内存上
最终将使用的那块内存一次清理掉
示意图如下:
3.2 优点
1.解决了标记-清楚算法中 清除效率低的问题
每次仅回收内存一半的区域
2.解决了标记-清楚算法中 空间产生不连续内存碎片的问题
将已使用的存活对象 移动到栈顶的指针,按顺序分配内存即可。
3.3 缺点
1.每次使用内存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2.当对象存活率较高的情况下需要做很多复制操作,即效率会变低
3.4应用场景
对象存活率较低&需要频繁进行垃圾回收的区域
如新生代区域
3.5特别注意
a.背景
新生代区域在进行垃圾回收时,98%对象都必须得回收
b.问题
复制算法中 每次使用的内存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利用率低&代价太高
c.解决方案
不按1:1的比例划分内存,而是按8:1比例将内存划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和两块较小的Survivor区域(From Survivor、To Survi)
每次使用Eden、From Survivor区域
用完后就将上述两块区域存活的对象复制到To Survivor区域上
最终一次清理掉Eden、From Survivor区域
使用逻辑 同改进前
太多了后面。
。
。
。
。
。。
看不明白了 ,以后再整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