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朋友跟我说:先涛,你虽然也读过一些书籍,但是不能照搬书本啊,一定要活学活用才能内化成自己的底层思维。听到如此评价,多少有些委屈,想必是不太了解我吧。因为我始终都坚信:读书不是目的啊。为了读书而读书,只会让自己更加焦虑。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读书呢?接下来分享几点我的思考:
首先:带着目的去读书
认为带着目的读书太过功利的人,多半都是读修身类书籍的人。比如,闲暇时光,随手抽出一本诗集又或是拿出一本《懒人闲思录》,来一场与先圣哲人的思想对话。这比旅游简单,比看电影省钱,又何需目的呢?
其实不然,当我们面对美景能随口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当我们在重要场合说话能引经据典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觉得读书真的有用。而想要达成这样的境界我们就必须以终为始,带着目的去读这些书籍。正如钱穆老爷子说的那样:“须全读,切勿选读,盼能背诵”,换句话说,难道背诵一本诗集不算是一种目的吗?
其次:书籍不同,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也不同
如果你认为读书需要带着目的,那你就得知道不同的书籍,其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也不尽相同的。
①读致用类书籍:
致用类书籍,顾名思义,就是要学以致用。比如《高效演讲》、《非暴力沟通》等。我们读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如何高效演讲以及如何做到非暴力沟通。如果只是简单的碎片化听书,做读书笔记或者画思维导图,都很难有效果,时间久了还会徒增焦虑。但如果用拆书法就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读书,学为己用。
②读诗词类,散文类书籍:
前面有说到,读这一类书籍的人,多半都不会喜欢读书太过功利的言论,但是如果只是漫无目的的自我陶醉,久而久之,也会变得非常自我。
所以,读这一类的书籍最好的方式就是背诵下来,比如:《中国八大诗人》、《寻人不遇》等等。遇到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并能做到随口吟出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啊。
③读认知类书籍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认知水平。而多读认知类的书籍则会帮助我们大幅度提高认知水平。比如:《未来简史》、《奇点临近》等关于预测未来的书籍,读完之后为之震撼。因为不具备指导现实的价值,所以读这一类书籍最好的方式就是做读书笔记并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从而达到扩展认知边界的效果。
有人感慨:“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跟一个书友的对话,我觉得挺有意思:
书友:为什么《樊登读书》APP上面只有200多本书,不够听的啊。
我:那你想听多少本呢。
书友:我计划今年听五百本书的。
我:那你可以去喜马拉雅看看啊,那里面书多,够你听得。
我其实有点为他感到惋惜,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把书中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底层思维,为了读书而读书,其实只会让自己更加焦虑。所以在这里我也要劝诫自己顺便提醒书友们,千万不要做一个假勤奋的读书人。
作者:樊登读书上海授权点
樊登读书每年都会带领大家读50本好书,如果你愿意,加入我们,边听书,边写读书笔记,让学习不再那么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