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住你的心。
做好自己,其他都是闲事。
1、
前一段时间好友出差到杭,相约叙旧。
作为一个上千人企业的副总裁,在这家公司服务多年,跟我提起现在感到很累很累,由于与老板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差异,事事不能由心大展拳脚。
“我现在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出差,白天做事,晚上就整夜看电视。”我问他不睡觉不累吗?他说自己有一次出差连续48个小时没睡觉,觉得非常放松。
网上看到一个 “什么才是真正的休息”的问答调研,其中点赞支持最高的一项是“睡到自然醒”。
下面的几乎所有其他回答也几乎都和一个人有关:关掉手机、关掉微信、关掉一切通讯工具,听听音乐、发呆,逛街、自己喝杯咖啡……
原来我们需要的不多,不过是想睡觉就睡觉,想不睡就不睡。一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2、
想法总是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就好像放完这个清明假,我们还是要上班赚钱养家;即使放假,我们也还是为人父母子女;即使放假,我也还是继续在这里码字。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角色、身份,哪怕一个出家人。而这些角色身份要求我们务必“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否则生活里的一切都会乱作一团,因为这些是我们存在的注脚。
想逃逃不掉,也不能逃。
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休息“,还有人继续向内探寻,这样回答:
心无杂念,没有一切烦恼,没有一切压力。
心灵得到充分的休息,放下一切身心保持平静。
心里没有什么牵挂的人或事。
心里有安全感、满足感、才能真正放松。
3、
休,从人,从木。会意为人依大树旁。《说文解字》译为息止。
有意思的是,休这个字在古汉语里又有美好、吉庆、喜悦之意。比如《易·大有》说顺天休命,《诗·小雅·菁菁者莪》里言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而息这个字,拆开来看是“自心“。金文字形中,自代表鼻子,心代表胸,表示如胎儿般不用口鼻、以心为鼻(胎儿借助母亲的心跳)进行呼吸、沉静安定。
古圣先贤的智慧和修为何等让人景仰。“休息“两个字,被我们误解了太久。
“为什么我睡了十几个小时觉,醒来还是觉得很累?“
“为什么放假,我还是觉得累?“
止去杂念、回归自心。让心灵休憩才是核心所在,所有的美好、吉庆、喜悦自然而然。
4、
有一段时间要做的事情不知道怎么朝前走,又不舍得放弃,一直站在原地纠结反复,以致整夜整夜失眠,身心疲惫。
后来终于决定暂时搁置去做自己更擅长的,当时正好有事回老家。去前,我跟妈妈说自己最近睡眠不好。
结果,我以为的已经颠倒的生物钟,在回去的一周每天晚上六、七点钟就进入梦乡、早上八点自然醒,那叫一个惬意。原来,只是因为我放不下啊,放下了就好了。
可是谈何容易?习气、惯性的力量太强大了。放下了这个,又粘上了那个。总是习惯想去控制、主导,想要它这样、要它那样,但它偏偏不听我的。
我向一位法师忏悔,说自己容易散乱、懈怠、放逸,习气太重,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
他告诉我不要控制,这些都是客尘,真心永远不会被染污,安静下来看着它就好。
5、
最近因为连续码字,又深感身体疲惫。
看到学者朱光潜《谈休息》文中提到自己写文时一样的窘事,十分生动:
“在意兴不佳或微感倦怠时,手不应心,心里愈想好,而写出来的愈坏,在此时仍不肯丢下,带着几分气忿的念头勉强写下去,写成要不得就扯去,扯去重写仍是要不得,于是愈写愈烦躁,愈烦躁也就写得愈不像样。”
该怎么办好呢?一位朋友告诫过我越是忙越要学会收,学会保养自己。
朱光潜说自己后来发现神思不旺时就立即丢开,去乡下散步,吸口新鲜空气,看看蓝天绿水,回头来再伏案做事,便觉精神百倍,轻轻易易就做成了。
宁静方可致远。安静下来才能有持续丰富的生趣和生机。
6、
“寺里每天这样人来人往,不烦不乱吗?”
“外面越乱,心里越静。”
“每天这么多事物要处理、这么多人来告解求助,365天不休息,您不累吗?”
“没想那么多,风把我吹到哪儿我就去哪儿。”
“我觉得您太累了。”
“身心逼迫之下,你比我累多了。
“今天麻烦您、耽误您时间了。”
“时间怎样过不都是过嘛,不是你也会是他。”
在那个最近刷遍朋友圈的中国最美寺院杭州永福寺里,我认识一位僧人,演示给我寂静如此让人欢喜。
“您对我有什么功课安排吗?”
“看住你的心。做好自己,其他都是闲事。”‘
文章均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简信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