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些许剧透,或许只是只言片语。
01
包法利夫人,本名爱玛,故事的主人公。她本是一个乡下姑娘,13岁时被父亲送进城里的修道院进修,在那里她读了些浪漫主义的小说,听了些流行歌曲。后来她嫁给了一个为她父亲治好病的医生夏尔成了包法利夫人,生活本应该会很幸福,而她却慢慢感到空虚寂寞继而放纵自己走向堕落…
有人说,福楼拜塑造这个人物的意图就是为了批判爱玛身上的浪漫主义,批判她的不合时宜,她的虚荣她的任性和堕落。
她的这些缺点书中确实有很明显的体现,但其实我似乎隐约看到她的天真甚至是纯洁。
比如,当她走上绝路,公证人将要和她发生关系作为帮助她的条件时,爱玛的表现是“满脸通红,惶恐地往后退着”,似乎完全不相信世上竟会有如此“下流”、“卑鄙”、“丧尽天良”的事情发生,然后叫到“您竟无耻到趁人之危,先生!我可怜,但不出卖自己!”最后她感到骄傲,“她从来没有这样敬重过自己和藐视过别人”…
这使我重新认识了爱玛以及她和几个情夫的关系:爱玛是爱他们的,他们身上似乎有她找寻的东西。
她的爱热烈而单纯,与金钱一点边都不沾,只是爱,那么不顾一切。作者似乎通过写她的“堕落”而反衬出她的“纯洁”。所以她之前频频出轨也没有觉得对不起自己,是情有可原的甚至还很享受。
而她的情夫也是爱过她的,但是他们意识到爱玛的爱太疯狂了及时跳了出来,而并没有把那种虚无缥缈似乎很浪漫的感情当做生活的全部。
她想要的爱情没有柴米油盐,只有甜言蜜语、蓝天白云。这很不实际,她追求极致纯粹的浪漫(可能受她读过的那些书的影响),是个病态的完美主义者。
从这方面说,爱玛最理想的情夫是不存在的,如果真的存在,我想那个人只能是子爵吧,这个全书只出现过两次的男人:
第一次在一次舞会上,子爵邀请她跳舞,爱玛的欲望也是这时开始发芽;第二次在小说快结束时,失魂落魄的爱玛在绝境中差点撞上他的马车…
他如同一个影子一样出场又像影子一样倏然离去,却在爱玛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形象。他那么美好,那么朦胧,那么虚幻。
02
据说作者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死的部分时曾在朋友面前失声痛哭:“包法利夫人死了!”
或许他本人也是带有浓重浪漫主义色彩的吧,但他知道在当下的社会中,这种纯粹浪漫是很难实现的,在生活逻辑、在现实面前,他不得不把她写死,所以他很难过,他失声痛哭。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他曾感慨“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03
对了,包法利,Bovary,有人说它含有“牛”的意思,这也正与包法利的性格对应:迟钝、憨愚。
于是我立马打开查词软件搜索这个单词,然而,当我打到bovar时立刻跳出一个“bovarism”(浪漫人生观)这让我有点惊奇,于是继续把最后一个字母y拼完,却什么也没有查到。
看着这两个单词,我想着,爱玛嫁给了一个貌似浪漫(这里指名字)的人当夫人而过得并不浪漫,但实际上这又是浪漫的,只是这种浪漫太平淡太简单,她不满意,不想要。
那你呢?
嗨你好呀!这是我的第一篇书评,哦不,应该叫读后感,也是简书上的第一篇文章,许多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出,感激不尽!
最后,谢谢你看到最后!我是颖川婉儿,在读大学生,伪文青一枚,喜欢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记录乱七八糟的生活,偶尔鸡血偶尔伤感,却永远对明天充满希望。以文会友,期待与你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