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接纳
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从而与他人建立起共同体感觉。对于这个过程,依前面的说法,是在课题分离的基础上建立横向关系,然后对他人进行一定的鼓励。但这样的说法可能还会给人一种虚无缥缈之感,今夜哲人与青年的讨论告诉了我们,这需要从三点做起。
首先第一点就是“自我接纳”,这里的自我接纳切不可理解为自我肯定。自我肯定其实是一种优越情结的想法,优越情结前面第二夜有讲过,就是明明做不到却还是暗示自己“我很强”,“我能行”,或者“如果我的学历高,我也能获得巨大成功”等等之类的想法。而自我接纳就是接受这样一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用哲人的例子讲,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得了60分完全不必要去悲观,因为毫无缺点的人根本没有,这在“追求优越性”那块已经说过了,人都处于想进步的状态。我们要分清能够改变和不能够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被给与的东西”去改变自己。60分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事实去改变自己如何接近100分。记住,我们只要关注“可以改变”的,就会完成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并不是说做到“自我接纳”就可以获得共同体感觉,还需要做到第二点——他者信赖。他者信赖就是相信别人吗?我们把相信分成“信用”和“信赖”区别考虑。信用是有条件的,比如我们向银行贷款,就需要提供一些抵押,或者朋友借钱,需要他开一张借条并画押。这些态度都是信用,并非信赖。所以信赖就知道什么意思了,即相信他人的时候无需任何条件。而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应该是“信用”,而应该是“信赖”。为什么要信赖?看看信赖的反义词是什么?是怀疑!如果把人际关系建立在怀疑之中,那么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别人也会察觉到你怀疑的目光,这样你根本无法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就会导致无法走向共同体感觉,走向幸福。恋爱中的一方怀疑另一方不专一,那么另一方任何一个举动都会变成不专一的证据,比如联系不上,与异性通话,也许人家并没有做什么,但是在怀疑的眼中就是不专一。我们要明确,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这两种关系是“面向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不要想着“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正如前面所说的课题分离,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那遭到背叛时的怒气和悲伤又该怎么办呢?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哲人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相信也可以怀疑;并且,我们的目标是把别人当作朋友。如此一来,是该选择信任还是怀疑,答案就非常明显了。”(当今社会,“无条件信赖”在很多人眼里,可以说不可能做到,甚至觉得这是一种笑话!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病态社会里,在一个网络上“大善人”不计其数,实则自私自利的虚伪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充其量只剩信用!真正心善之人,在这个社会竟然存活不下去,可是“善良”不是一种美德吗?善人也好,老实人也罢,他们是用来被欺负利用的!另外谁知道为什么戏子会成为人上人吗?)
他者贡献
共同体感觉并不是仅凭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就可以获得的,这里就还需要第三点——他者贡献!对他人有所贡献,但并不是说牺牲自己为他人贡献,这样的话就是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为别人而活。他者贡献是为了能让自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这并不是一种伪善,伪善是视他人为“敌人”,而做到他者贡献的前提是他者信赖,即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伙伴。一家人吃完饭,孩子看电视,丈夫看报纸,一桌子饭菜留给妻子一人整理,可能妻子产生“凭什么我一个人做”这样的怨言。但是如果这时候是一边愉快地哼着歌一边洗餐具,一边想“我对家人有用”,那么一切就会发生变化,孩子和丈夫也许会过来帮忙,或至少营造出一种容易帮忙的氛围。这里为什么会有奉献精神呢,因为妻子把家人当作了“伙伴”,做到了他者信赖,若非如此,肯定萌生“为什么只有我做”之类的想法。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就可以算得上是他者贡献,当然赚钱也是另一个目的。有些富豪已经拥有了几辈子花不完的钱,为什么他们不断的出现在大众眼中呢,主要是为了他者贡献继而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便致力于参加慈善活动的富豪们,也为了能够体会自我价值、确认“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哲人按照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种顺序来进行说明。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舞动当下
(这里的想法可能让很多人大跌眼球!)
我们每个人都会为了或大或小的目标不断的前进着,就好比登山一样,山顶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只要不断往上爬就行了。把人生当作登山一样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轨迹当作了一条线,可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却不这么想,他认为人生是一种点的连续,就好比粉笔画的线,你用高倍放大镜看,其实就是连续的小点。是的,我们活在此时此刻,生存于刹那之间。不理解这一点的人过着线一样的人生,在他们看来,上好的大学,进好的企业,拥有幸福的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那么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条线,人生规划是可能的,但是,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我们不用太多的关注过去,也看不见未来,只有当下的你才是真实的,当下的状态才是可见的!当舞台上的歌舞表演开始时,聚光灯照亮了表演者,此时他们对背后的帷幕和眼前的观众都看不见,他们要做的就是把当下的表演给认真表演完!计划赶不上变化,10个人梦想着做歌唱家,也许只有一个人做到。登山或者去远方旅游,因为临时有事,不得不原路返回。如果人生是线,那么上面这些都是失败的。没能当上歌唱家,没能登上山顶,没能到达旅游目的地,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在达到目标之前的人生都是失败的。因为把人生看作一条线,拼命的奔向线的终点,你就会忽略当下的真实,当你走的很远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曾经被忽略的真实,就会有一种茫然之感:以前的我也许并不完整!舞动当下,唱歌的时候,就把现在这首歌唱好就行,登山或远方旅行的时候,从起点或从出家门,登山或旅行就已经开始了,这样即使半途遇上“计划赶不上变化”,你同样体会到了那陡峭石阶带给登山的快感,那窗外美景带给旅行的安逸,那余音绕梁带给歌唱的魅力!
难道生活就是一个茫然无措,没有目的吗?当然也不是,我们把达到目的地的人生称为潜在性人生,与此相对就是现实性人生。有了潜在性人生,然后过好现实性人生。也许一个小女孩从小梦想着当小提琴手,这是她的潜在性人生,但是她只要每次看见眼前的乐曲,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一首曲子、这一个小节、这一个音上面,她的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当她停下来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她也许真的成了专业小提琴手,也许成为提琴手指导,或者因为机缘变化成为了其他乐器手,不管什么样的结果,都是完美的人生!
只有此时此刻的现在才是真实的,未来什么样谁都不知道,因为我们不是神,未来不是你想怎样就能变成怎样的,事务的发展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突发性。不要忽略此时此刻的真实,舞动当下,才能过好一个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