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乃民生之本,国之重器。人民生活不能没有常规资源,国家发展亦不可缺少战略资源。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物质财富大大增加,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商品与服务随处可见,极大地充实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常常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然而,伴随着人们多元物质文化需求和消费欲望的不断扩大,资源浪费现象已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如何杜绝此类不良现象并引起公众足够的重视已具备了无可辩驳的现实意义。
吃饭,是任何人一生中每天必做之事。食物是所有人身体必备的能量来源,进食便是一切生物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正是由于吃饭处于这样一个无可替代却又易被忽视的尴尬境地,才使得食物浪费成为当今社会不得不尽快正视的巨大问题。中国自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整体风貌毋庸置疑地焕然一新,体现在最低最直接的层次上便是粮食储备大大增加,大多数老百姓彻底摆脱了饥饿的困扰,尝到了吃饱肚子的美妙滋味。这一深刻发展成就可谓是举世瞩目。然而,有了进步人们似乎便总是容易忘记曾经的苦难,嫌贫爱富地很快进入享受的人性模式,而将昨日的不堪与落寞恨不得早日抛到九霄云外去,并信心十足地甘愿确保它决不会卷土重来。这一点几乎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再加之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之后,各种日新月异的消费产品层出不穷,原本大众单调的生活方式如今也变得多姿多彩,在这一生活质量持续攀升的大环境下,大多数人未免会深受其影响,变得飘飘然。当人们满足了最基本的口腹之欲后,便自然而然地将欲望的眼光向外探求,不停追寻新型的感官与人生享受。于是乎,人们的奋斗目标也必然地从最初的达到温饱线升至实现小康水平继而进化至而今的人人暴富、走向人生巅峰、创造品质生活的高级标准。这一演变方向也的确符合人往高处走的自然定律,契合于人人不甘平凡的小民之心、龙凤之望。但是,越是在这轻狂浮躁,人人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的快节奏生活时代,最本质普通的问题也就越容易被众人忽视。吃饭这样一个国之根本、民之大计,水乳交融地交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谓“民以食为天”,如若少了这片“天”,人类的其余一切生命活动便铁定无法进行,停滞不前,然而,人人都懂得此简单道理,却很少有人再情愿关注此问题,并深入思考其内在哲理,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它太不起眼,人们不屑一顾。但造化弄人,最为滑稽可笑的是,越易被人轻视的东西,到头来越能反噬人。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人都总想拥有更多财富,单纯的克服饥饿早已不是问题,在吃的方面,只要经济条件足够充裕,许多人都会千方百计地挖空心思研究饮食,力求食物的美味精美,因此社会上美食资源也是年年有余。人们在餐桌上的可选范围不断拓宽,眼前的色香味诱惑也随之与日俱增,不少人的贪欲被无限放大,已很少有人能够继续维持较低的幸福指数,心甘情愿地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温饱。过度生产的食物资源,有限的食物需求,便自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大量完好无损的食物必然会被浪费。供需失衡,乃是此现象的客观经济原因,而卑劣的人性,则是主观根本原因。人们那早已被撑坏的肚子和被惯坏的胃口,肯定早已忘记饥饿是何感受。年长的一辈人或许会因为怀旧的时代情怀继续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但这终究是少数,无法代表社会的整体气象,而居于多数的年轻一代基本都从未体验过苦涩年华的特定滋味,他们从一出生便享受丰衣足食,似乎无一不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因此普遍生活优越,被长期娇生惯养,完全不会去思考食物在生活中的存在价值,当然更没有想过饥寒交迫是否有朝一日会降临在自己头上。如此的顺风顺水,如此的无波无澜,他们的眼球早已被诸多所谓“高大上”的玩意儿所吸引,什么娱乐八卦,什么新生科技,什么高端消费,什么网络文化,反此种种,皆为年轻一代的目光所及之处,试问,在这样浮躁喧嚣的繁乱生活中,谁还愿意去关注像食物浪费这种“低俗无趣”的小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耳熟能详的古诗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似乎总是成年人用来教育后生孩童的格言警句,却很少有人终其一生都始终贯彻落实诗句中折射出的美好传统,大概是因为多数人都认为这种纯洁品质都只是阶段性的理想夙愿罢了,完全没必要将其转移延伸至成人世界。古往今来,多少人步入成年之后便主动或被动地将童年时那纯净灵动的心境干脆利落地遗失于脑后,永久地封存在时光记忆里,任凭其无人问津,只待老之将至之时才重启风尘,未免泯然一笑。而人人却拿这些雷同的教育理念不断传授给下一代,而自身却很少以身作则,知行合一,只是希望后代能基本复制他们的老路,一边心存高尚精神,一边又时时准备与人世妥协,沉醉其中,自怨自艾,永无止境。这便是世间众人的普遍心路历程。具体表现在浪费食物这一“小事”上,亦可见一斑。
当今世界由于人类总体财富前所未有地膨胀,人的欲望之心愈发扩广,大多数人早已好高骛远,将无穷无尽的贪欲和征服欲发泄在高端享受和开发“新世界”中,还美其名曰说是时代的梦想,开拓外太空,无情掠夺地球资源,无一不是如此。人们总是喜欢将眼光抬得太高,妄图做自然的主宰者,甚至宇宙的统治者,却往往极易忽视生他养他的土地空气,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向外驰求幸福,满足他们那可悲可怜的虚荣心,而对自己的本心和眼下之物不理不睬,不闻不问,似乎觉得它们都卑微至极,生怕思绪多在其上停留一秒都是浪费光阴。呜呼哀哉!世人皆知华丽璀璨为美,却鲜知朴实无华亦为美;世人皆觉风花雪月应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却不知下里巴人才是生命本来的样子;世人皆爱轰轰烈烈光鲜亮丽,却不愿轻易承认平淡无奇清静无为乃是一切众生的最终归宿。当我们日常饮食时,对于一粥一饭,都当思来之不易,无比珍贵。正如同一颗小树苗要花多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样,我们饭碗里的每一粒粮食都是经过风吹日晒,电闪雷鸣才得以初步形成,而后又经过无数人的辛勤付出才能被成功端上我们的餐桌。不劳动不知艰辛,不拼搏不知酸甜苦辣,饭桌前的我们每日消耗资源总觉天经地义,很多人整日养尊处优却觉理所应当,认为一桌饭菜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随随便便就能得来,丝毫不费吹灰之力,又有谁在意广大农民和贫困之人的感受呢?我国自改革开放、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以来,物质基础取得长足发展,但历年的资源浪费也不容小觑。以食物浪费为例,我国农业部和粮农组织统计的报告指出,自2002年之后,我国国民每年的食物浪费总量足以等同于世界上一个小型国家全民一整年甚至多年的粮食总需,这也意味着如果这批粮食能够节约下来,那么一大群常年忍饥挨饿的不幸之人都将基本衣食无忧,这是莫大的功德。可是,自私自利的人们宁愿白白损失那无辜的粮食,也不愿分出一丝一毫给真正需要它们的人。无知至极,虚荣心作祟,使得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人民生活天差地别。诚然,金钱却为己之所赚,但这并不代表挥霍就应理直气壮。个人财富固然属于个人,但地球资源共属于大家,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存,何不相亲相爱,换位思考,为他人留得一份温暖?资源在经济生活中固然可用市场金钱衡量,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无价之宝。因为任何人缺乏资源都无法生存,无论贫穷贵贱、男女老少。浪费资源表面上只是浪费自己的金钱,但实则是消耗自己的福报德行,更是变相地剥夺他人的生存空间,实属造孽。然而,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缺少洞察世事的悟性和可贵的优良作风,能够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之人屈指可数。这便形成了世上快乐与痛苦的分界线,显现出自利与无私的高低点。
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其国民物质生活曾一度被中国人看作天堂,而其科技与社会福利更是领先中国多年。然而,以西方大国德国为例,其国民财富完全不亚于当今中国,生活质量更是位于世界前列。但是,一向谨慎俭朴的日耳曼人从不随意浪费粮食,公众对于节约资源拥有很高的层次意识,小孩从懂事开始,大人就会从小培养艰苦朴素的宝贵品质,如若孩子无故浪费盘中的食物,必会收到严惩,丝毫不懈怠。试问,中国做到了吗?成年人做到了吗?既然大人都无法保证身体力行,当然更不会把孩子教育好到哪去。这即是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教导所蕴含的价值。这也是坚韧的德意志精神在其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集中展现,更是伟大的普鲁士之魂得以代代相承的义理所在。德国作为西方大国的代表者之一,毋庸置疑地在此问题上起到了模范作用。可是,美国、法国等其它大多国家每年的粮食浪费量同样触目惊心,不比中国好到哪去。联合国粮农署对于解决全球食物浪费及粮食资源合理整合分配之难题,可是伤透了心。不光关于吃饭,只要涉及到人们日常所用的生活资源,浪费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小到纸张、水源,大到石油、手机,处处存在不必要的消耗。因此,唤醒人们勤俭节约的共同环保意识,挽救凄凉的世道人心乃是当务之急。要做到这一点,归根究底还得从教育着手。而这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要在培养下一代的过程中不断从小为人树立榜样,增强受教者的忧患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并净化他们的精神境界。俗话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良好习惯和高尚品质的养成只能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注重每个细节,才能最终修成大气候。功利之心人皆有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本身无可厚非。然而,若不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任其自由滋长,则人类必将自食其果。最终能够毁灭人类的,或许就是那曾经被人们遗忘和轻视的问题--资源浪费、饥荒遍地以及环境破坏。故而,呼吁公众适当放慢拼搏的脚步,注重眼下小事,内心享一刻短暂的宁静,已经刻不容缓。
地球是人类的地球,家园是人类的家园,资源是人类的资源,人之行为一旦过头,必将反受其害,向大自然血债血偿。资源浪费,乃是全球性难题,并非一国一人之责任,公众须认识到其重要性,危难亟待解决。惜福培福,厚德载物,方能美美与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愿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