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为什么『迟早更新』里,你总喜欢扯得老远,举一些跟科技无关的例子,聊根本不科技的话题?感觉更像是一档文化类播客。」
在友台《一天世界》的评论栏里,类似的意见也总是出现。依我所见,这个问题可从一浅一深两个层面来回应。
浅的层面,一是我希望节目听起来能更加丰富,适合更广受众而非成为 tech savvy 之人的专属;二是我期待能在「拓宽智识边界」这件事上或多或少做点公共贡献,带去「让熟悉的事物变得新鲜,让新鲜的事物变得熟悉」的体验;三是,为尽量保证节目内信息准确起见,我会事先做确认和调研的工作,这亦让我对许多以前仅是浮皮潦草略知一二的事情有更细的了解。
至于深的层面——钱钟书讲过,做比喻的时候,本体和喻体离得越远越好。这句话除了修辞技法上的讨论,还是个哲学问题。每个隐喻都是一首小型的诗歌(法国人 Paul Ricoeur 语),每一则好的比喻,都是对客观世界里思维定势的挑战与和解。比喻能够创造新的连结和新的逻辑,也因此建立新的认知,最后在人们心智中开拓一片新的图景。打个比方,在「爱情和玫瑰」这个比喻被提出前,同为植物的玫瑰与大蒜之间的关系恐怕更近一些——罗马人就管大蒜叫「臭玫瑰」(stinking rose)。但现在,这情形显然被改变了。
任何时代和地域之「文化」无一例外皆包含科技因素在内,但有的或许不那么明显。而讨论和揭示个中关系,正是「迟早更新」的任务和意义之一。你可以把节目里提到的那些跟文学、政治、绘画、戏剧、摄影、建筑、音乐,甚至植物分类学相关的话题,都看成是大堆试图与一般意义上的科技生活「勾搭」在一块儿的比喻。我不承认「迟早更新」是档「文化类播客」,除去「文化」这个标签本身过于笼统之外,还因为假若我把它当「文化类播客」去制作,听众把它当「文化类播客」来消费,这里面的距离感和随之而来的好奇心便会消失殆尽,节目内容促成的思考(如果有的话)也将大打折扣。
所以,请诸位一定记得把「迟早更新」当成「泛科技播客」来听啊。
任宁 于湖北宜昌出差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