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时如何让自己变得心平气和

              文 欣小零

早上,在婆婆这里吃早饭,刚一落座,婆婆就对我说:“鸡蛋呢,不要做荷包蛋,荷包蛋硬梆梆的,做炒鸡蛋,里面加点生粉。”

        我仰起脸,对着婆婆灿烂一笑,知道了,妈妈。并且虚心请教,怎么样才能把生粉加进鸡蛋里面去。等我和她交流完,我知道,婆婆至少会开心半天。

        她最喜欢别人肯定她的厨艺,尽管,大家私下里都认为,她的菜是烧得越来越难吃了。


        一开始,我其实是很不喜欢她的对于饮食的古怪理解的,烧菜最好不放酱油,酱油吃多了人会变黑。鸭子少吃,鸭子吃了人发热。诸如此类的奇谈怪论常令我觉得冷。我最不喜欢的是,她认为自己烧的菜是最好的,并且经常要来指导我如何烧菜。并且逐渐发展为,如何整理床铺,如何穿鞋,如何鉴赏一个花瓶......

        说实话,她的所谓的如何,囿于她的识字能力,都是来自于口口相传,虽偶有私人印记,令我觉得有趣,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陋习和浅见。所以,我之前与她交往每每要心情不好。

        一是不喜欢她孤芳自赏,二是不喜欢她盛气凌人,三是不喜欢她入侵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直到后来有一天,读《鲁迅全集》,读到鲁迅先生的智慧,大意是,你如果看到小孩如何如何,觉得心情不好,不妨翻翻你的记事本,看看你小时候是否也如此,你立马就会心平气和。(原话记不得)

        我就拿来主义,拿来用了。


        嘿嘿。


        我孤芳自赏,觉得自己比闺蜜的身材要好太多,知识要丰富很多。我盛气凌人,讥笑我哥哥笨得连邮箱都不会用,完全与互联网生活脱节。我入侵我儿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几点起床开始到几点熄灯睡觉,吃喝拉撒睡,鸡毛蒜皮事,都要管。原来,我也会这样。


      这个记事本,果然管用。我立马心平气和。


        这人啊,心平气和之后,看事情,就有了一个新角度。我就琢磨着,何不主动创造一份好心情呢?


        我曾经不喜欢做家务,每次要做家务,我都会告诉自己,我做家务是为了让手膜更好地吸收。于是,我做家务前,便通常会敷上手膜,戴上手套,做完家务,我的手膜也就完成了。这个尝试,让我发现,扩大自己的认知框架,会有助于建立起自己的正向情绪。


        就这样,每次要听婆婆唠叨时,我都会告诉自己,我听她唠叨是为了提升自己倾听的能力,我要从她的唠叨中判断出她的内心需求。


        一段时间下来,我就基本上能清楚她心里的想法了,她要的无非就是别人对她的耐心耐心,很耐心。肯定肯定再肯定。只要我对她付出足够足够足够的耐心,多多肯定她,称赞她。她还是会知道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边界的。


        而我自己的倾听能力呢,当然也得到了提升。


        从此与婆婆成了朋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