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后感之二
我是谁?
这是一个只有身为人才会问的问题。因为只有人才会有自我的意识。
亚当和夏娃因为吃了智慧之果,拥有了和上帝一样能辨别善恶的能力,所以被贬下人间。
在神话中,神和人的区别仅在于肉体。人有神一样的意识,只不过是人的肉身会死。所以,人类就成为了一个半人半神的结合体。
我们精神上存在的神性,但肉体却有欲望,导致我们时常被这两者的冲突而折磨。文学、影视作品往往经常出现半人半神的角色,那都是影射人类自己的处境。今年上映的电影《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道恩·强森饰)是天神宙斯与底比斯王后所生的儿子。半人半神的他,自幼在凡尘中成长,饱受人世间的各种磨难。在误杀家人并完成十二件赎罪苦差之后,身心疲惫的他背弃诸神,以血腥残酷的战争麻醉自己。
身为人,我们要吃喝拉撒,有自己的欲望;而在宗教中,往往要求贬低、抛弃人的动物性,而追求纯粹的精神性,以求得到精神的永恒。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要服从自己的动物性还是意识性?
因为有很多问题解释不通,我只能把世界分为两个层次: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追求、目标。只有在两个世界的框架中分别去探讨各自的特性,才能把事情说通。
1、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物质世界:
弗洛伊德认为,人脱胎于动物,人身上存在着动物的原始的欲望,这是人的原罪,是不符合的社会文明规范的。所以人性本恶,需要用超我来压抑,或者是升华为新的东西,比如艺术创作。而且这种原始欲望还会不时的通过各种形式,例如梦,和不经意的潜意识行为,如口误、笔误释放出来。
精神世界:
以胡科特为首的当代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性本善,人类幼儿符合且适应和他出生后所面临的世界,而并非格格不入。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提到大姆指理论:大拇指在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当人类的智慧发展出来后,大拇指的作用便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即使没有大拇指,也能继续发展他的智慧。
精神也一样。灵魂一旦产生,就不再受制于肉体,它是自由的,它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即使全身瘫痪,也不能阻止他去探索宇宙中最深邃的秘密。我们此生的目标,是找到我们灵魂的本质,并把它放在一个最适合它发展的地方。
2、需要和追求
根据马斯洛的五大需求,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两部分:最下面的两层,生存、安全,属于肉体需求;而后三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属精神需求。
物质世界的追求:
弗洛伊德认为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肉体的愿望,就是佔有所有的女人(性欲),和随地大小便(肛欲)。这是因为弗洛伊德一直遵循达尔文的理论,研究的是动物。动物世界讲究的是弱肉强食,以及动物的群体行为,现在在人类社会的文明中进化为权力的获取与政府组织。俄狄浦斯在文明层面上,讲的就是年青一代如何从活力衰退的上一代手中分得权利。
权力、控制、征服、占有,这些是物质世界的追求的全部内容。
精神世界的追求:
如果我们把精神看成是一团气:
(1)它是无形的,它不能占有任何的东西,因此也不能控制任何的东西。一个精神对于另外一个精神,只能通过引导做出影响。体现在生活中,我们只能引导别人,而不能强制别人去做一件事。因为不受控制,它同时体现出不依赖任何东西的绝对的自由,也就是独立的意志。
(2)它有连接的特性。气场之间的互相连接,可以组成一个能量更大的气场,犹如能量场的叠加。气场没有控制,只有连接。体现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消失,摒除隔阂、坦诚待见,团结在一起,发挥巨大的能量。
(3)它必须寻找到自我的特性,才不会消失在群体中。精神不像肉体般有明确的界限、区分,因此,它必须找出自己与外在的区别,就是自己的特性,就像指纹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精神也一样。体现在生活中,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性。
3、对“我”的看法
物质世界的小我:
有了肉身,我们的心与心之间就隔开了,所谓人心隔肚皮。小我就诞生了。
这个小我有自己的欲望(本我),为了在社会上混,还会装逼(超我)。有了小我,自我和外界就分开了,界限就出现了,不同、差异心出现了。就有了向外界索取,和防御外界侵犯自己的需求。
心理学一直在研究的就是小我,如何满足小我的欲望和利益需求、如何平衡小我和其他人的关系,其讨论范围从没跳出过小我。
精神世界的大我:
大我是和世界连接的,一体的,不分你我的。
小我是矛盾的,它从大我脱胎而来,有和周遭事物联系、并最终回归大我的需求,就像一滴水想回到海洋之中;但又有想要保证自己特性、不被大我湮没的愿望。
4、与客体的关系
物质世界:
自我分裂出来的之后,世界变成两个面: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世界。
在凯文.凯利的《失控》一书中,把整个地球的生态圈比喻为一只长着绿毛,浑身水淋淋的、吞云吐雾的蓝色怪物。
同样的,我们可以把整个外在世界包括人和事物,描述成一个包含无数张脸、无数星球的一个变幻莫测的水晶球,我们叫它客体;而自己就是主体。
自我和客体的互动中,为了维持和发展小我,有向外界索取,和保护自己的需求,也就是“控制”和“安全”。
这两种需求,产生了两种基本的情感,“控制感”和“安全感”,或称为爱和恨、或称为性和暴力,或佛学上的贪嗔。这两个是一切情感的基础。可以理解为内在与外界距离的拉近或推开。
对此,雅各布森从力比多的角度进行解释。力比多和攻击性是一对互相依存的平衡。满足时比多促进拉近、吸收,挫败时比多促进推开、移出。
(1)控制感
控制感跟乳房有关。
温妮科特认为,好妈妈能够无时无刻精准的猜想婴儿的需求,精确感知到婴儿的非语言信息,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哭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因此,幼儿感到是他的愿望创造的食物。如果他饿了,渴望乳房,乳房就会出现;是他创造了乳房;如果他冷,开始感到不适、世界就会变暖,他控制的周围世界的温度,他创造了他周遭的万物。母亲的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幼儿以为是自身的愿望创造了他想要的客体。 一切都是根据他的需求不用语言而得到的。
如果这种情况没有被打破,个人一直处在一个被照顾的顺利的环境,长大后,他就会很喜欢重复这样的感觉,并称之为默契。比如作为领导的意图被下属精准地领会,不需要通过言语,心领神会。这让领导感觉到他能够很好的、完全的控制周围的人群。
什么是现实?现实就是每个人都有主观的意志,世界有它自己运行的规律,不会随着“我”的意志而转移。
现实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主观意志,不可能一直迎合你的意志。妈妈有可能有自己的事情而不能照顾小孩,恋人可能因为工作忙而忘记了送花。
控制,意味着不承认他人的独立性,不承认他人有主观意志,一种不以自己为转移的意志。控制者的幻觉在于他要控制别人的意志,使他人成为犹如他躯体的一部分,能完全控制的一部分。
历史上很多狂人自我膨胀,妄图控制世界。秦始皇想要千秋万代,他的政权也就维持了两代。武志红在“谈谈自恋中写道”: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故事,一旦某个人大权在握,他很容易会变得小肚鸡肠,任何人违逆他的意志,都会遭到他程度不一的报复。这几乎是绝对权势所导致的结果。本来,我们就生活在“我能左右一切”的幻觉里,如果一个人真赢得了这种权势,可以保证在他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左右一切,那么他就会失去对别人的意志的尊重,而肆无忌惮地打击一切不服膺于他这种幻觉的人。同样的,在家里,掌握着财权、话语权和力量等各种资源的父母很容易会沉浸在“我能左右一切”的幻觉中,对孩子的控制欲望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意识上,他们会很爱孩子,很想对孩子奉献,但事实上,他们很难看见孩子的真实存在,结果他们越想爱孩子,就越容易否认孩子的独立意志。
人失恋后有一种世界崩塌了的感觉,部分是因为我们发现另一半并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我们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做比喻。如果整个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公式,你可能是整个事件里面的一个变量,根据你的能力,这个变量的权重有可能很大,有可能小,但你总不是全部。总的来说,你不能控制世界,充其量你只能给世界增加一些变数。
在精神世界中,灵魂并不能控制、占有任何的东西,心灵的强大不在于他占有东西的多寡,而在于他自始至终的坚持所表现的坚韧、同一性,以及对自我的关注、自我独特性的焕发。
表现在生活中,是意志的坚定,是放手而来的对别人的信任和宽容,以及对自己独特自我的自信。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顺水推舟,顺势而为,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智慧遗产。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水晶球里面的幻象,我们就会真正关注到拿着水晶球的自己。
这就是顺其自然的真正意义。就像一个人痴迷于ipad,为里面的游戏又哭又笑,但有一天,他放下了ipad,他就会真正认识到ipad里的只是一场游戏,并认识到自己是谁,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王阳明中举五年了,却因为历史原因两次落榜。周围的同学有因为落第而没脸见人的,豁达的王守仁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可见,他并不为iPad里面的内容而心动,他关注的是他自己真正的内心。
(2)安全感
恐惧来源于安全感的缺失,安全感来自于“我”的概念。我是谁?失去了所拥有的财富、名誉地位,甚至容貌变更,那个我还是我吗?
在精神世界中,并没有具体的小我的存在。精神世界中,我的灵魂,没有财富、名誉、地位、没有容貌。因为无所求、无所得,所以没有恐惧。即使一切都失去,那个真我依然存在。而且更加显而易见。
在精神世界中,灵魂没有肉体。所以精神世界里面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是自己的意识和外在刺激的关系。再抽象一点,就是我们是谁,和外面有什么刺激。对于内与外,自己要什么、外面有什么,我们二选一。
我们经常抱怨外面的世界,说别人怎么不好,怎么不对自己好一点,世界怎么不对自己公平一点。但往往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看到外面有什么就要什么,外在给什么就要什么,或别人说什么好就去要什么。如果我们能回归自己,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就可以开始采取行动,创造出自己需要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需要友情,我们就可以主动去交朋友,即使开始没有人搭理我们,受到挫折,也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对这个时点保持友善就够了。
物质世界里,自我的满足对关系的掌控,例如别人的鼓励、肯定,掌声、鲜花。
而在精神世界中,自我满足是自娱自乐。宫崎骏说,我画漫画从来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所以,无论别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我都会一直画下去。我们做任何事情,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甚至崇拜,而是为了让自己开心、愉快,得到精神的愉悦。
5、爱情:
物质世界的爱情:
是肉体的,是欲望的满足,双方只为得到肉体的满足。
精神世界的爱情:
在米兰昆德拉所写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中,男主人公托马斯认为,即使他和一百个女人上过床,但他精神上爱的只有斯宾莎一个人。这就是肉体跟精神的割裂。
精神层面的爱,我们称为灵魂伴侣。对此,有以下几种说法:
希腊神话的说法:其实灵魂被初造出来不分男女,雌雄共体,但为了体验二元极性,就分成男女,你的男性或女性那一半本来就是你自己,你们会在不同时空学习,直到各自成长圆满后相聚合并。而你本来的这男人或女人的一部分也被叫做你的双生火焰。
佛教轮回的说法:灵魂伴侣是陪着你累次转世的人,在每世扮演你人生剧情中的不同角色,以让你的灵魂领悟更多。他可能是你妻子,或者好友,或者父母,或者子女,甚至你的敌人等等。无论是令你快乐还是使你痛苦,最终只为成就你。
拿量子来比喻:在量子状态下,两个纠缠的光子互为一组,互相关联。把这对光子进行拆分,放在多远的地方——即使是宇宙的两端,只要其中一个光子的状态发生改变,另外一个也能立刻感应到对方的状态。你和你的灵魂伴侣就是那一对光子,无论相隔多远,你们都能感应。你们的频率是天然合一的,是完美的匹配(perfectly match),无论是相反还是相同,就像DNA的两条链子,互相纠缠,互相匹配。你们一旦结合,你们就能迸发出最强烈的震荡,产生最大的磁场,你也就完成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