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农村是个大节日,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这一天,照例回家陪父亲上坟。
收拾好上坟的祭品和烧纸之类的,父亲说“开车去吧”,我依言。父亲坐到副驾驶座上,感叹到“一年不如一年了”,我无法接话。父子四十多年,相知甚深。时光飞逝,曾经在我心中无所不能的父亲,已是耄耋之年了。从老家门口,到祖坟,四五百米的路,过去父亲一直是步行的,如今,他主动要我开车去了。
父亲是很讲传统的人,每次上坟,开始是对我们兄弟几个后来加上几个孙辈的家族意识教育。家族墓地比较集中,从先祖到前几年殡葬改革前的去世的族人基本都在一块,上坟时先从先祖——也就是到村里第一个落户的祖先开始,然后哪个坟头是他的儿子,哪个是老大老二老三,后来又繁衍了哪些,哪些是在世的谁的先辈,谁和谁在五服之内……这是父亲每次上坟时的教案和复习内容,每次都讲,不厌其烦。
除了冬至,还有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春节几个节日要上坟,最隆重也是阵容最强大的,莫过于上年坟了,也就是春节那次。
年坟,一般在腊月二十八九进行。这个时候,如果赶上在外工作的二哥一家回来过年,那更是热闹,父亲带领几个儿子几个孙子,有拿烧纸的,有端盘子的,有拿鞭炮的,有扛竹竿的,父亲看起来心情愉悦,容光焕发,在多子多福的传统文化里,传统的父亲是多么的有面子。
这几年,父亲明显的衰老了,耳背了,走路慢了,反应迟钝了,好在知足常乐,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意。
这次上坟,就父子俩,配合默契,一会就把直系和旁系近支的祖先都祭奠过了。
回到家,母亲和妻子已经做好了菜肴,父亲从桌上摆得琳琅满目的酒瓶中找出一瓶递给我,“今天健健妈开车,你喝点吧”。步入老年的父亲,对子女越来越温柔了。
能经常回家陪父亲上坟,吃着母亲做的我享受了一辈子的饭菜,真是幸福!子欲养而亲不待,作为中年的我们,应该多回家陪老人吃顿饭,聊聊天,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这样的幸福面前,其他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