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一篇游记中写道:
我把相机放到淡黄色的巨大地砖上,镜头将前方远远近近的几条腿摄了进去,它们被裹在黑皮鞋和黑裤腿之中。
一个人快步过来,一脚踢开相机:“No Shooting!”他吼道,黄须黑帽之间露出一张冷若冰霜的脸。
这个“事故”发生在耶路撒冷的哭墙HAKOTEL。安息日来到哭墙哭泣的犹太人,都是当地最正统的犹太教徒,“他们永远严肃,不苟言笑,情绪上来了,就对拍照的游客怒颜相向。”
初看,心有余悸,毕竟被当地人如此不友好的对待,对于旅行者来说平添了尴尬。可是转念一想,如果放下相机,从镜头背后拾起目光,用心感受这庄严而凝重的宗教画面,岂不更好?
犹太人的虔诚为世人尊敬,这是一个悲伤的民族——以“哭”为神圣。然而你想不想知道,他们到底为什么“哭”?
为二战遇难的同胞吗?在“哭墙”面前贴着墙壁祈祷号哭的是“宗教犹太人”,只占500万犹太人中的20%。显然这并不是他们扶墙而哭的真正原因。
要搞清楚为什么“哭”,我们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哭墙的历史。
哭墙又称西墙,亦有“叹息之壁”之称。高约20公尺、长50公尺,中间屏风相隔,哭墙由大石砌成。1992年据考古学家透露,他们在“哭墙”发现5块巨型基石,这些石块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且是世界上第3大人造巨石。
哭墙是犹太教圣殿两度修建、两度被毁的痕迹,是犹太民族2000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也是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这面第二圣殿被毁后遗留下的斑驳墙壁,千百年来,让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在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哭墙”由此得名。
虔诚的犹太教徒在哭墙前诵经
举步欲离开老城,向橄榄山望去。据说,上帝在上天之前,曾在橄榄山等了三年半,以目睹圣殿是否会重建。这一望,兴许能看到显眼的万国大教堂,围绕着教堂的是一大片古老的橄榄树林,即著名的客西玛尼园,耶稣就在此园中被捕,园中的三棵超过2000年树龄的老树,人子献身时,它们应该已经在场了。
被橄榄树林环绕的万国大教堂
游记中继续写:
不上橄榄山,你不知道圣城的味道。这里的风是沉甸甸的,再晴朗、再明媚的天,圣城都给人一种日头即将西斜,有什么东西将要缓缓降落的感觉。橄榄山不过是个小土包而已,一旦登临,人却笼罩在一片奇怪的寂静里。
沿着城墙外围行走,从被拐角挡住的地方驶出来的机动车都仿佛是蹑手蹑脚的,到处是裸土、杂草和岩石,黑袍黑帽的教徒们腋下夹着书本,在一车一车的游人跟前面无表情地走过。
从橄榄山下来,便是苦路VIA DOLOROSA十四站。这是耶稣走过的最后一段路,一直到骷髅山他被钉死在十字架的地方。从穆斯林区狮门起步,一共经过14站,最后到达圣墓教堂。
基督教圣地——圣墓教堂
为纪念耶稣而背上十字架的信徒
*
第 1 站
判 死 刑 的 地 方
如今是一所小学,石灰岩块操场便是其旧址
耶稣在此处被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判死刑
*
第 2 站
耶 稣 被 鞭 打
背 上 十 字 架 的 地 方
鞭打堂,耶稣背缚上十字架
头戴荆棘冠冕,被鞭打并开始游街
*
第 3 站
第 一 次 跌 倒 的 地 方
耶稣因为十字架太重,第一次跌倒
*
第 4 站
玛 利 亚 见 到
背 着 十 字 架 的 耶 稣 前 行 的 地 方
耶稣遇见自己的母亲圣母马利亚
*
第 5 站
西 门 替 耶 稣 背 十 字 架 的 地 方
古利奈人西门帮耶稣背十字架
*
第 6 站
一 位 女 子 用 手 帕 替 耶 稣 擦 脸 的 地 方
女孩维罗尼迦替耶稣抹面
*
第 7 站
第 二 次 摔 倒 的 地 方
耶稣第二次跌倒
*
第 8 站
耶 稣 说
“ 耶 路 撒 冷 的 姑 娘 不 要 为 我 哭 泣 ”
的 地 方
耶稣遇到为他哭泣的耶路撒冷妇女,对她们说,
“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
(路加福音23章27-29节)
*
第 9 站
教 堂 入 口 处
耶 稣 第 三 次 倒 下 的 地 方
耶稣第三次跌倒
*
第 10 站
教 堂 内 耶 稣 被 剥 去 衣 服 的 地 方
耶稣被剥去衣服
*
第 11 站
在 祭 坛 上
耶 稣 被 钉 在 十 字 架 上 的 地 方
圣墓教堂进门右手边楼梯上去是一个小教堂
这里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
耶稣被钉十字架,说,
“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路加福音23章24节)
*
第 12 站
耶 稣 断 气 的 地 方
圣坛底下的岩石据称是竖立十字架的地点
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
第 13 站
玛 利 亚 在 这 里 收 敛 耶 稣 遗 骨 的 地 方
圣墓教堂入口处的石板是耶稣身体被洁净包裹的地方
耶稣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放入马利亚的怀里
*
第 14 站
耶 稣 被 收 敛 入 墓 的 地 方
这里已是空穴,耶稣复活升天了
耶稣被埋葬
耶路撒冷这座古城,有太多讲述不完的故事。据说,亚伯拉罕、大卫、耶稣和穆罕默德这些先知和长老,都曾在这里的石头上驻足。
在《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中写道:
这种神圣性为许多无神论游客所厌恶,在他们看来,耶路撒冷弥漫着自以为是的盲从,迷信像流行病一样折磨着整个城市。然而,否认神圣就是否认人类对宗教的深切需求,没有这种需求就不可能理解耶路撒冷。宗教必须解释快乐为何转瞬即逝、忧愁为何亘古恒久这个让人类既困惑又恐慌的谜题:我们需要感受一种比我们自身更强大的力量。
对于一个早已失去宗教信仰的国度来说,也许并不能理解在这里发生的那种失去理性的虔诚。在耶路撒冷,理性显得苍白无力,而这座城市,用普林尼的话说,是“从古至今东方最著名的城市”,这座围绕着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圣殿而建的富裕、繁荣的大都市,其本身就是一件精致的、规模巨大的艺术品。
雅法门前演奏帕格尼尼随想曲的老人
我们听过的那些遥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里的古橄榄树和米黄色的巨石都是见证者,而站在这些“见证者”之中,用心灵叩问那些早已消逝却也将不断轮回的苦难与繁华,正是所有梦想着来到圣城的人们,最深切的渴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