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有了心理问题,宁愿跋山涉水去寺院求神拜佛,也不肯轻移脚步上医院求医问药的。看到菩萨跟广大的心理学工作者抢生意,有好事者就憋不住了,将这对冤家搁一起编排了一番。
要知道,「同行是冤家」,这说法铁定没错的。
1.
从形象上看,他们一个高高在上,威风八面;一个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
看上去差别非常大,有没有?但有头脑的观察者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他们各自适应出来的职业面具——他们对付世界的标准方式。
若要说这里有差别,那差别就好似螃蟹学会了横行霸道,而小龙则学会了斗折蛇行;谁比谁高明,谁比谁LOW逼?谁也说不上来!
也就是说,这里的差别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大。
2.
从待人接物上看,他们一个站如松,坐如钟,不言不语,却叫人难忘记;一个不评价,无要求,温柔以待,还无条件地关注别人。
看上去区别也不小,是不是?但体验过的客官也不难发现,这都是他们各自千锤百炼后总结出的一套黏住客户的套路;久经考验。
有意思的不是他们的套路多搞笑,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不吃这一套便吃那一套。
从这一点上看,这对冤家对头压根就是一伙的。
3.
从对客人行止的规范上来看,他们都挺事多的。
就说那一尊尊泥菩萨吧,来客有事相求就得跪着,还少不了要焚上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你说烦不烦呀?
更烦的是,心理学工作者,比如说心理咨询师,我说的是正儿八经的心理咨询师,在有来访者怦然心动,送上门要跟他亲近亲近时,他却硬是要和来人保持距离,说什么走近了就有违职业伦理了……
或许,他们一个是庙堂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4.
从他们各自的分门别类来看,可谓是花样繁多。
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就讲菩萨有十种:种性(未得净心,称为「种性」)、入(发心修学,称为「入」)、未净(已入而未达净心地,称为「未净」)、净(入净心地,称为「净」)、未熟(净者未入毕竟地,称为「未熟」)、熟(入毕竟地,称为「熟」)、未定(熟者未入定地,称为「未定」)、定(已入定地,则称为「定」)、一生(次第得无上菩提称为「一生」)、最后身(此生得无上菩提称为「最后身」)。
心理学工作者跟菩萨一样,也玩出花样来了。一开始,大家都还是勤奋好学的心理学爱好者;渐渐的,因为好学,就自称心理学者了;学的久了,学的多了,就是心理学专家了;别人再稍稍抬举一下,喊他「心理学大师」,他也敢答应了;不甘寂寞的,嫌喊「心理学大师」不够气派,就喊成「心理学大师傅」了……
怕的是,菩萨过江;怕的是,乱拳打死大师傅!
5.
即便保住性命,后头还有更大的悲剧在等着呢。
比如说那香火不断的菩萨,它们除了被烟熏、被火燎,什么好处也没捞着;说得中肯点,它们就是别人的摇钱树。还有比这更悲剧的吗?
当然了,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心理咨询师,也好不到哪里去——大抵是表面风光、背后心酸……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命运其实是差不多的。
6.
瞧见了吧,大家完全没有必要在他们之间分出彼此来。也就是说,待下次谁谁谁想翻山越岭找庙门烧香拜佛时,不烦考虑打个电话约位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