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周作人先生的《北京的茶食》,不禁也想效仿,写写丹东的黄蚬子。生在丹东,长在丹东,可以说,家乡的黄蚬子陪伴着我长大,而我也一直钟爱于它。
小的时候,最有趣的记忆便是和家里人去鸭绿江捞蚬子烤着吃了。夏日的丹东,不像济南这么热,夜晚风还是凉飕飕的,穿着短袖,江风迎面吹来,和三五兄弟姐妹在江边捞蚬子,月光皎洁,小小的炭炉子,微微的红光那么温和,澄澈。小叔负责照顾炭炉子,一是不能让火灭了,二是不能让火掉到地上,以免烧着周边的树木,干草。蹲在江边捞蚬子要有耐心,悠然自得,捞到的蚬子现烤现吃,烤蚬子鲜味儿随风能飘很远。最期盼的时刻便是等待烤熟的蚬子,几个孩子就那个死死的盯着自己挑好的那个又肥又大的蚬子,生怕烤熟了一不留神就给别人拿走了。红彤彤的炭火,黄灿灿的蚬壳,热腾腾的水汽,不一会儿,黄蚬子的壳就被烤开,这时赶紧用筷子夹起热乎乎的蚬肉往嘴里一放,饱满的肉汁瞬间充溢口腔,鲜得过瘾。一家人一起各种感叹蚬子的大而鲜,真的难以忘怀。那样的记忆在如今看来,那么珍贵,如今的鸭绿江,再也没有那么温婉的记忆了。
前些日子,带女朋友到丹东看看,可能由于我一直夸赞家乡的黄蚬子可口美味,她硬是要我带她尝尝,于是我们就找了一家当地的小菜馆。菜馆不大,老板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听说我们想吃黄蚬子,向我们介绍丹东的黄蚬子个儿大肉多,新鲜美味,很是热情,我不禁有点自豪,我想老板肯定是把我门斗当外地的游客看了,我不戳穿,只是看他激情洋溢的介绍着。最后女朋友说就要辣炒的吧。于是我们就要了一份辣炒的黄蚬子。在学校呆好久,其实我也很久没有吃到家乡的黄蚬子了。辣炒的蚬子上桌后,我看她迫不及待拿起一个来,用手轻轻的把壳掰开,问了我一句:
“里边的都可以吃吗?”
我微笑点头,看着她满是惊喜和探索的表情,我不由得放下了手里的筷子,想看看她觉得味道怎么样,她用筷子小心翼翼的将壳里的肉撕下来,然后放入口中,过了几秒钟,她说:
“真的好好吃啊,就是感觉有沙子,硌牙。”
说完这个,我们两都笑了,我跟她讲丹东的蚬子里边有泥挺正常的,这已经洗的很干净了,我小时候吃的那个沙才多呢。接下来,她一个一个的吃,不自觉地加快了速度。看得出来,即使有沙,她也很喜欢,我也终于放心了,拿起筷子帮她剥那些没有炒开的蚬子。
其实,丹东的海鲜很多,可最出名的却当属黄蚬子了,如果你来丹东,一定要去尝尝,我想那将会是你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