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者明白了读者的反馈,或者有类似理解的人也能获益,这本身就是很棒的体验。我们可以写些黑暗或光明的东西,人们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至少会获得一种转向正面的方法或者本身正面的情感,至少会有一点启发。
读者心有多重要,似乎很多读者自己都无法理解。有人说最好的作者也是最好的读者,这绝对了一点,但在以“孩子、粽子和?”为主题的创阅活动中,似乎有一些蛛丝马迹。此回邀请的批注者并不多,也有主动发言的,接下来想呈现给大家的内容包括:
- 读者争议
- 读者脑洞
- 小碎片
- 所谓才华
遇见读者心
《疯子、菌子和孩子》
读者争议
这篇的争议是源自读者的情绪敏感与钝感。
在情绪上敏感、还未发现梳通方法的读者,读到它时情绪低落以致跟理想的情绪状态有差距,引发心理不适。它不见得是一篇安全作品,甚至有人说不喜欢、不好。但是某位读者的观点帮我们开拓了思路,他提到:“这个案子从心理学角度看很容易理解,从现实中看就无法破案。好文!”
读者脑洞
读者:希望我们的社会少一些此类事件,普通人可以帮老奶奶一起养猫、养花,让她有新的情感寄托。如此可以跳到积极心理中,还得到了一种改造环境的解法。
用之前@12月 分享的“非暴力沟通”思考路径来看,上文关于本作品的读者争议段落已经呈现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接下来我们只需表达希望,说出自己的解法。
《孩子、粽子与荷花》
读者争议
它的争议点更多地在于写作方法上,将思维导图直接文字化呈现,到底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不害羞的。
《9102.06.12 端午祭》
读者争议
此篇的作者很有自己的忧思风格。但一位读者提出了自己的感受:没有必要对某些东西的消亡感到悲伤和遗憾。会灭亡是因为存在的负担大过了存在的意义。这些旧事物存在的意义转移到另一个载体上去了,比如过去的皮影戏到现在的动画片,都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因为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不如乐观地、不停地向前就好。
有读者认可作者,但点不一样,有的是从主题是否完整看,有的是从内容是否粗糙看,还有的……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作者:仓促写成漏洞太多,本来还可以有其它展开,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写到这里就可以了。
读者:就主题而言,点到为止,确实不必赘述。
读者:文章确实有些粗糙,建议扩展成1w字。
读者:期待续集……
读者脑洞
如果将作者视为自己作品的读者,这些发文后脑洞完全可以当做续集预告?
作者:故事背景借鉴了一下《Ghost in the shell》。我在好奇全机械化义体化后,新生代如何诞生?
读者:可能整个社会是人-机械人-人-机械人 的循环,然后机械人重新创造了人。
作者:新生代就算用生物技术攻克了诞生的问题,那成长呢?尤其是大脑的成长,不成熟的大脑思维如何上传到F2网络上。f2代指神圣的卡拉,共享思维网络。按照原作的设定,ghost可以任意穿行网络,然后被下载到任意一具躯壳里。也就意味着,网络不灭,就能永生。
作者:一个成熟的ghost必须要由一个成熟的大脑来孕育(我猜想的)等,ghost成熟后,就可以脱离大脑存在(想象中)。是行为决定记忆?还是记忆决定行为?
《孩子,粽子和模子》
读者争议
一个争议点在文字的感官上。
天平一端,有几位读者提到文字幼稚。天平另一端,有读者强调这是一篇童话,童话就应该用幼稚的笔触写,而且这种幼稚而真挚的笔触真地很打动人。也有人站在中间:从小朋友的角度看,文笔流畅。
读者脑洞
读者:读的时候有点当时读《小偷家族》一样的感觉。
读者:好喜欢,是枝裕和加村上的小说的感觉。
作者:这篇可能是比较日系~心里想的都是惊悚漫画的调子编的。怪不得会联想到日本作家
读者:好适合开脑洞啊,因为父母也会反选
读者:这种处理有争议的地方的方式很值得学习
读者:所以这里其实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它还是一篇互动性比较好的作品
《<波来罗>与文字结合的九个元素》
读者争议
读者:是不是只要不是高考,只要将粽子填入或覆盖到任何空白处都行呢?
一个争议点在“覆盖”这种方法到底能不能用。另一个争议点在于,面对读者的严肃态度,作者表示她只是想达到一种好玩的感觉。
《旅行的意义》
读者争议
一些读者认为的旅行的意义与原文不同。
读者:旅行的意义应该是,换一个过腻了的地方再玩,透透气,换换心情。
读者:旅行是为了赏花赏月赏风景,还是为了放飞自己过度紧张的灵魂,还是为了艳遇。
读者:旅行的最大意义莫过于放空自己。
另一个点,作者说旅行兴奋,这是很多读者认同的,但也有人认为出远门是很麻烦的事。
《一起来找我们背包的最优解》
读者争议
一个争议点在于要不要用伪代码创作。
一个争议点在于程序能不能运行起来,结果是否能输出、是否正确。
另一个争议点源自读者的习惯思考方式。主要从细节、结果出发的读者,会说明作者有漏掉了几个标点,运行会出现数组越界问题,内存会有问题;主要从逻辑、过程看的读者,直接表示喜欢它的诠释,然后会说明某段代码是二维投影,和生活有“叙事、权衡、再组织”的呼应……苹果梨子选哪个,超过了某个时间,就二选一。
《孩子粽子与?》
读者脑洞
读者:一个童话?看完思绪飞到多拉A梦那去了
读者:难道是造梦空间的第一层梦境?
读者:平行世界的共振与重合。粽子只是象征,或者说一把key,这个世界仿佛一个梦境,而粽子就是人类区别梦境与现实的key,最后指出白垩纪,白垩纪是爬行动物的天堂,而人类所属的合弓纲与恐龙所属的蜥形纲,是天然的竞争对手,被咬掉的粽子意味着key被破坏,人类永远回不去了,而恐龙的背影,意味着即将到来的物种竞争。
小碎片
《开题:我们是什么颜色的》
读者:是亮晶晶大眼睛,抓拍这样一张照片需要瞬间的兴奋和动作。
《孩子、粽子与荷花》
读者:阳光积极的文章情绪掩盖不了中年大叔的既视感。
《孩子、粽子和屋顶》
多位读者观点一致,认为它作为一篇日记更好,并且认为文章中包含了过多专业术语以致部分人难以读懂。如果是给人看的作品,“只从自己角度出发的写作方式不可取”。
所谓才华
其实所谓才华,不管是读者还是作者,很大比重还是要持续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当一个读者开始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有了不同于大多数阅读者的学习经历。这时,读者和作者都会发现,不写就生疏了,就会觉得有差距,但是多练笔之后,又很容易发现变化。
每一个人都有发声的自由。原本希望一篇《遇见读者心》能唤起更多人发声的意识,但遗憾的是,作者在写这篇东西时心境严肃,导致全文也显得严肃。这样它注定只能在小圈子传播,因此传播读者的声音这件重要的事,变得不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