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婴幼儿的睡眠特点

【0528我在悦读】6377-萨摩

三期活动第28次打卡

书名:《西尔斯育儿经》

作者:威廉·西尔斯,玛莎·西尔斯

篇目:婴幼儿的睡眠特点

金句:

1.与婴儿相比,成年人从醒着的状态进入熟睡状态相对要快一些。婴儿和学步期的孩子需要经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轻度睡眠,然后才会慢慢地进入深度睡眠。

2.父母们应该了解到:婴儿和学步期的孩子需要有大人照料着入睡,而不是把他们放在那儿让他们自己入睡。应该教他们学会放松自己,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3.由于婴儿和许多3岁以下儿童具有时间比较短的轻度睡眠和深度睡眠周期,因而他们生理上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他们比大人更经常地醒过来。一旦一个人从深度睡眠状态到了轻度睡眠状态,那么他就进入了一个非常容易醒过来的睡眠脆弱阶段。婴儿的睡眠脆弱阶段在次数上会比成年人多一倍。父母们应该认识到,小孩子们应该被照料着重新进入睡眠。

4.当孩子夜间醒来并且发现只剩下他们自己的时候,年幼的孩子们通常会感受到与大人分离的焦虑。而且,孩子们也很难弄清楚梦幻和现实的区别,在醒来的时候,他们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醒了还是在做梦。他们处理夜间烦恼的能力要比成年人弱。父母们应该认识到,孩子们在夜间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

5.不存在一种通用的办法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睡个好觉,也不存在能让每一个孩子都睡好的地方——有的只是适合你孩子的办法和地方。父母们应该学会:无论是怎样的夜间养育方式,只要是适合孩子的夜间睡眠习性,并且能帮助你们都睡好的,那么你都应该乐于去尝试。

6.孩子进行管教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培养起健康的睡眠态度,帮助他们懂得进入到睡眠状态中是很愉快的、沉沉睡去并没有什么可怕。

7.孩子们应该在最初的两年中学会健康的睡眠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如果婴儿是睡在妈妈的胸前或者睡在照料者的怀抱里被带大的,他就会形成这么一种睡眠态度:进入睡眠状态是十分愉快的。如果婴儿能够睡在父母的身边,在他夜里醒来啼哭的时候,父母能对他作出敏感的回应,那么宝宝就会懂得沉浸在睡眠当中其实是一种很安全的状态。因此,父母在夜间的亲密养育就为孩子确立健康的睡眠态度奠定了基础。

8.许多第一次有了孩子的父母都会提出他们的孩子应该睡在哪儿的疑问。正确答案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只要你们都能睡得很好。有些婴儿在自己的房间会睡得比较好,有些在父母房间里自己的小床上会睡得更好一些,也有些婴儿最喜欢睡在父母的床上。睡觉的地方也可以随着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而不断变化,可以是孩子在婴儿期与你们睡在一张床上,而到了学步期自己一个人睡,也可以倒过来,婴儿期一个人睡,学步期与你们睡在一起。老练的父母常常会欢迎宝宝睡在他们的床上,因为经验已经使他们认识到,这样做无论是对宝宝还是对他们自己来说,都会比较轻松一些。这样的父母对自己在夜间宝宝有了需求时所作出的直觉反应有比较强的自信,并且不容易受外界建议的影响。另外一些父母采取了一种“等等看”的态度——每个夜晚都换一次睡觉的地方。如果他们的宝宝在他们床边的摇篮里能够睡得很安然,或者在另一个房间里的婴儿床上(带有一个监控器,使他们容易听到她的声音)能睡得很好,他们会对这样的安排感到满意。然而,他们也会充分地考虑宝宝睡眠方式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如果宝宝很明显地想要在夜间更亲近他们,那么他们就会考虑重新进行安排。


复述和关联:

婴儿和学步儿的睡眠状况概述:

1. 入睡时间长:

与成人相比,婴儿和学步儿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轻度睡眠才能逐渐进入深度睡眠,因此总体而言,3岁以下的婴儿学步儿进入熟睡状态的时间要比成人慢一些。

2. 睡眠周期短:

婴儿学步儿的轻度睡眠和深度睡眠的周期短,因而他们会比成人更容易从睡眠当中醒过来。从深度睡眠转入轻度睡眠之后,人类会经历一个非常易醒的睡眠脆弱阶段,而婴儿的睡眠脆弱阶段比成人多一倍。

3. 入睡需要帮助:

婴儿学步儿需要大人的帮助才能入睡,而成人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放松自己,从而进入睡眠状态。当婴儿学步儿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也需要被成人安抚,从而再次进入睡眠。尤其是在夜晚醒来时,孩子本身处理焦虑的能力就很弱,再加上难以分辨现实和梦境的区别,他们在夜间尤其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

婴幼儿睡眠态度的养成:

需要成人应当向幼儿传递两大和睡眠相关的信念——

(1)进入睡眠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2)进入沉睡状态是很安全的。

婴幼儿应该睡在哪儿?

总原则:

无论是怎样的夜间养育方式和睡眠地点,只要能适应孩子的夜间睡眠习性,又能保障父母的睡眠质量,父母都可以勇于尝试,最终帮孩子和自己找到最为合适的一种睡眠方式。

举例来说,有些婴儿更适应睡在独立的房间里,有些婴儿更喜欢睡在父母房间里的小床上,而有些则喜欢睡在父母的床上。而且,睡眠的地点也可能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婴儿期可能会和父母同床而眠,到了学步儿期可以睡在独立的小床上。

但西尔斯还是最为提倡父母和孩子同睡在一张床上的做法。因为这样的做法,在保证了对幼儿啼哭回应的敏感性的前提下,对父母也是较为轻松的一种方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