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支探险队首次在南极过冬,便想用运输船把汽油运到越冬基地。
但由于准备不充分,操作时才发现输油管的长度不够。这时也没办法马上找到能备用和替代的管子。
即使从日本运来,也需要近两个月,但是汽油的输送迫在眉睫,怎么办呢?在尝试过多种方法后,问题还是没能解决。
这可把队员们都难住了,这时队长看到地上的冰,灵机一动说:“可以尝试用冰做管子,冰在南极是可以直接随地取材的丰富资源。我们有医疗绷带,缠在铁管上再淋上水让它结冰,拔出铁管后,再把冰管分别都连起来,长度就不是问题了。”
就这样,队员们按照队长的方法,把冰变成了冰管子,一节节的都连了起来,最后解决了输油管子长度不够的问题。汽油也被输送到越冬基地,他们在南极安全的过上了冬。
可见,遇到困难不会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学会高效解决问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技能。但真正回归到生活中,高效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往往陷入“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我们很难做到,但有些人却掌握了方法并践行了,比如《高效努力》的作者宋晓东老师。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每一天都很拼命,报不同的学习班,加入各式各样的社群。每天强迫自己早起打卡读书,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一天的工作,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晚上熬夜啃书直到深夜也不肯睡去,这样的状态不断循环,周而复始。
每天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似乎都没有一点自己的私人空间。
可真相却是,多少人通宵达旦地学习,期末还是挂科了。
多少人每天工作到深夜,工资却依然没见涨,更别提翘首以盼的升职了。
那么,为什么努力过后,实际的结果却还是不尽人意呢?
为什么有的人拼命努力却换不来回报,难道这个世界注定是不公平的吗?
事实却并非如此。
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就经常被教育,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但残酷的现实却没有告诉我们,努力前没找对方法,只会与成功愈加的背道而驰。
想要不做行动上的巨人,思维上的矮人,这时需要我们对高效有明确的辨析度。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的分辨呢?
第一,规划清晰目标。
从时间上看,高效和瞎忙二者花费的时间相差无几,可从做事方式来看,结果却大相径庭。
瞎忙的人只知道让自己处于忙碌状态,却从不会去思考自己究竟在忙碌什么、该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光是埋头苦干,就一定会成功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目标,做起事时就像盲头苍蝇一样没有任何方向,结果可想而知,毫无头绪只会让我们陷入困境,从而进入一个把手头上的事情推翻重来的低效循环里。
管理大师格莱恩·布兰在《一生的计划:如何卓有成效地树立目标和制订计划》中说过:“成功就是一个人事先树立的有价值的目标,被循序渐进地变为现实的过程。这一过程,因平衡得以坚固,因信念而具有意义。”
而高效的人,对自己的目标提前规划,且清晰知道自己每个阶段奋斗的意义所在。
这大概便是瞎忙者疲于奔命,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儿,而高效者有条不紊,做事忙碌而充实的硬道理。
清晰地规划目标,能够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少走很多弯路。
第二,拥有绿灯思维。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小晴谈起了自己与父亲的一次对话。当时小晴父亲问她,厦门那套房子涨到了多少,小晴回答80万,但是父亲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自信的认定顶多是50万出头,怎么可能短短一年时间内能涨到80万。
在这一瞬间,小晴忽然明白,哪怕80万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自己也很难说服父亲这个事实,因为他大脑下意识里根本就无法相信这件事情。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他人观点与我们不相符时,我们的言语里更多的是采用“自我防卫”的词语,这在心理学上叫“习惯性防卫”。
当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受到挑战和产生冲突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并非是考虑对方的挑战和猜疑是否合理,而是直接产生抵触的行为。这种心理反应也就是我们说的“红灯思维”。
在工作中也会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例如和同事领导交流,一旦他人想法与我们产生歧义时,我们便会自动关闭自己的大脑,尽量避免去思考,同时对于新的思维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而“绿灯思维”的人对于自我的评估则更倾向于“我要改变和进步”,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更敢于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听到不同声音第一反应不是急于反驳,而是站在对方立场考虑是否有可取之处。
打开“绿灯思维”,是我们在成长路上高效努力的必备工具之一。
第三,持续的专注力。
如果说现时代最稀缺的能力是什么?非专注力莫属。
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专注力,这也是真正能由你自己去支配且不可再生的资源之一。
但望眼看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总在无形中把它浪费。例如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地随大流,还有就是操碎了别人的闲心。
专注其实就是我们记忆的过程,大脑的记忆力分为两个板块组成,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能为我们可以随时调动出来的记忆,它是没有期限性的。
而我们在工作、学习时试图把知识记住的过程叫工作记忆,它是非常有限的。
那么,工作记忆对于我们的专注力有怎样的影响呢?
举个例子,在使用手机,各种社交媒体,这些都在最大程度上破坏了我们的工作记忆。
在头脑组建好一个板块记下内容时,有可能会被忽然的短讯打断,在这过程中,形成的记忆空间便中断了,如果想要记住,只能再重新看一遍,才能重新组合搭建在我们的工作记忆中,这是一个耗时不讨好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低效率。
而我们想要更高效地努力,不是往外去找各种路子,而是应该回到自己身上。只有专注,才能反复捶打自己的脑子和自我认知。
心理学家普拉托诺夫说过,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专注力很强的人,最好的办法是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经心。
而持续专注是一个人高效学习能力的根本。
当我们精力过于分散时,不妨尝试把要做的事想象成“鸡蛋”。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就是要事集中处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训练我们进入专注模式。
我们集中注意力时,这和收缩肌肉一样会产生疲劳。而经过有意识的锻炼,就可以达到持续的专注力。那么,学会用80%的精力去做20%的重要工作,就不会成为一件很难的事了。
这时你可能会有疑惑,“鸡蛋”全放一起,这样的风险是不是太高了?
其实,就针对持续专注力的问题来看,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这将会成为你的核心关注点,迫使你不得不加倍呵护,小心珍惜。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也曾建议过,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远比鸡蛋分散到不同篮子的保全率来的高些。
那样,做好眼前的一件事情时也会事半功倍。而每一个方法里,也一定是有理可循的。
希望你能读懂里面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