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游学分享

主题:《如何办好一场主题游学活动》

内容:

如何策划主题游学活动?

如何搭建游学活动框架?

游学中如何分配、设置孩子个人活动与亲子团队活动?

如何在游学活动中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与游学的衔接?

主讲人:丁海斌

时间:4月29日(周一)上午9:00

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与分享。本次分享大概四十分钟,主要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展开。

我们直接进入主题。本次青州活动主要集合了近五年的有关游学探索的实践经验,组织案例与实践经验,依托于自然,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意在还原游学的结构状态。有关游学我们不做过多概念的阐述,直接做当下现实境遇的探讨。

所谓游学,我们从最朴素的角度出发就是:1.找一个地方。2.组织一些人。3.去做一些事。4.获得一种体验和收获。

那么,问题来了,你想获得怎样的体验和收获?也就是你想做怎样的游学?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我们自身遇到的问题,需要怎样解决,这本身同游学又是一体的。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每个人的立足点,或所期待解决的问题,决定了游学的形式、内容、方向。流程打卡式另当别论,不再讨论范围内。

所以,游学每次都要追问的是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每个人擅长和关注的点不一样,有的关注传统文化体验,有的关注生活体验。我更关注儿童与自然的融合,生命本身的体验等等。

一有关策划。

1.根据我的游学需要,寻求合作,选择地方。首先夏天凉快且自然环境好,安全安静,人少吃住方便,稳定的居住,减少过度奔波。这是我需要的标准,具体的细节不做展开。

2.根据地方特点和自然资源,制定路线和设置游学课程。在这里应该避免成为一种地方游览特色体验。

3.招募成员。我们不做过多讨论,通常,你做的足够深入人心,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这又与我们的游学整体设置分不开。

4.准备工具材料与生活注意事项。

二、游学活动框架

我所组织的游学通常,7~8天,有两种类型,一是儿童游学,二是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游学。很显然,前者你可以相对自由,后者更具有挑战性。

但在做的过程中,我把家长的陪同者身份慢慢转变成为共同的参与者,由只关心儿童成长变为儿童与家长共同成长,美术做为与自然对话的载体,而期望实现的是教育的觉醒,这个不仅仅是家长开始关注到孩子,同时家长意识到自我行为,老师同时也做为一个成长者参与其中,互动生成的过程。

游学通常会面临三个时间段,开始,中间,结束。

开始,重要的仪式感。仪式是一个唤起的信号,收纳身心,也是游学与目标精神统一的必要的途径。这一点非常重要,具体内容时间原因不再论述。

游学开始面临的问题相对比较多,如:生活问题,老师家长孩子融入问题,绘画问题,天气问题形成改变等。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解决。通过设置与绘画有关的游戏活动,可破除障碍,是游学前期的重点。

游学中间是调整期,也是问题的爆发期。有问题,也就是有收获的时候,对于老师的挑战也非常大。从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通过与家长的座谈交流,去探寻根源,从与孩子的单独相处中走进他们的世界。

游学结束与仪式。展览,如何总结?如何倾听到孩子的收获?他们的收获与游学目标是否达成一致。

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决定了我们整个游学呈现的面貌。首先老师在游学中要制定课程,但更多的应该类似方案,在本质训练上可以不过多的受外部条件影响,可以灵活处理,根据需要添加增减。同时老师每天如何有效的记录游学课程,内容心得,需要培养自我工作方法。

我经常问的问题是,你为什么来游学?其实这个也像自问,游学你想获得什么?

有时候我们是不自知的,或在反复追问下去慢慢明晰,或者慢慢找准方向。很多结果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绘画是终极目的吗?什么是终极目的?

有关游学的内容,除了写生,还有哪些可能性?写生并非是最终的目的,那对于孩子通过写生我们实现了什么?对于观看,有怎样的可能性?

由于时间原因不能一一分享了。

以单色线本身作为主题,是期望对实质问题做更单纯的探讨。














从2015年至今,做自然游学十几次,那么困扰我们的始终是最基本的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拎的清,最早上从电视剧里看到的。起初有些排斥这个词,因为潜意识里有个声音说,你就是脑子不清的人,就是拎不清。6月2...
    米莱阅读 2,669评论 0 0
  • 活着,有无限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不学习,会面对更多的无常。而当这种无常来临,我们常常无能为力...
    思源_沈先生阅读 4,189评论 1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