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MBA的课堂上,老师讲了一个案例,A公司计划收购B公司,按惯例进行due diligence 尽职调查。调查开始时,A公司的老总把CFO招来,说:“我很看好这次收购,你去做尽职调查,证明我的想法。”
想起另一个例子。教练届泰斗Marshall Smith接受记者采访,被问到“你见过的领导人的最常见的通病是什么”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回答是:““对”得太多了。”
这两个例子讲到一个共同的决策偏见。你看出来了吗?
首先讲讲偏见这个东东。丹尼尔.卡尼曼在《快思慢想》中提到,我们大脑的思考系统有两个,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第一系统依靠本能、直觉、经验、记忆做决策,强大,快速,偏颇,不受控制。第二系统是管理第一系统的,理性、分析、沉稳,但是懒惰、慢吞吞。在我们的任何决策过程中,这二位仁兄都在同时折腾。
由此,我们的决策过程充满了偏见。偏见,就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我们每天都在其中进进出出,却毫不察觉。偏见帮助我们抵御危险,自救,找到志同道合的同类,堕入爱河,在情绪中缠绵悱恻。偏见也使我们在重大决策里栽跟头,掉链子,丧失金钱和重要资产。据脑科学家研究,人类思考过程中的偏见大概有150种之多。
本文开头部分的两个案例体现的,是“确认性偏见”。
再举个“确认性偏见”的例子:
一个CFO在看到近期的财务报表后,对某部门的表现有了自己判断。接下来他又得到更多的信息。他会接受那些与他的判断相一致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他的判断不一致的信息,如果收到的新信息与他的判断完全相左,他会更容易质疑信息的准确度,而不是自己判断的准确度。换句话说,他会寻找信息,来“确认”他的判断正确。
这对于重大决策来说,是致命的。
这是什么原因?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本能的反应,叫“趋利避害”,追求“利”的感觉,而远离“害”的感觉。“利”的感觉是哪些?成功、被认可、快乐、开心、掌控、有地位、有尊严、安全感、等等,“害”的感觉是哪些?失败、危险、被质疑、压力、被挑战、被指责、无助、失控等等。“正确”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如果可以有证据“确认”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那是多么好的“利”!这就是“确认性偏见”的大脑生理性原因。
确认性偏见的最有名的例子,可以算是伊拉克战争。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历时7年多,美方最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而找到萨达姆政权早已销毁的文件和人证。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由于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的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军使用的武器费用非常的高昂,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浪费钱的战争。
人们普遍认为“确认性偏见”会发生在受教育程度低、智力浅、决策力低的人群中,事实相反,“确认性偏见”发生最多的是有经验、受教育程度高、资历深的人群中。大学教授、高管、位高权重者、成功人士等等往往穿行在“确认性偏见”的泥沼中而不自知。
如何解决?
重要决策要多寻求第三方意见。尤其是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人,他们往往看得见你不自知的偏见。如果是在一个组织里,不妨建立每个星期的固定的“寻找偏见会议”,主题就是谈谈这个星期内的每个重大决策里是否含有偏见。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自身察觉不到偏见的陷阱。
还可以“三思而后行”。现实的环境越来越多要求我们迅速反应,很多人都是“action is better than perfection"的信奉者。但是重大决策绝对值得你放慢思考的脚步,把你的判断“悬挂”, 经过一个晚上或数日的“发酵”。当你不再苦思冥想后,你会发现你有了更正确的答案。这也是大脑的工作习惯,当你的信息、意识、观点沉入意识深处时,大脑会用特别的方式来整合你的显意识和潜意识有关这个主题的信息,帮助你最终做出更好的决定。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当你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的时候,你放下思考,告诉自己,我不想了,去睡一觉吧。结果,半梦半醒之间,你突然找到了答案!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在“偏见”的空气中呼吸,字里行间也有我的偏见。让我们且行且思,放下傲慢,检视自己吧。Enjoy这个充满偏见的世界,努力做个清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