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的屏幕上放着学校的照片,我盯着一张张看。“明明不像明向啊”。私下嘀咕了一句。然后上楼,吃午餐。
大同,起点
那个夏天注定难忘吧。高考,普通而特殊。一场考试,用上12年学习的知识和当天的运气。没有想象的紧张,反而很平静,像大海,波澜不惊。
那顿“团圆饭”,不胜酒力的我醉了。我不喜欢叫它“散伙饭”,因为那是人来的最齐的一次。
离开家前,我收到一副画像,现在摆在我宿舍的桌上。
“呜……”火车开了。
在一个微凉的秋夜,我离开住了18年的城市。
榆次,大学
初中毕业时,我一身轻松,躺在床上悠悠吐出几个字“终于结束了啊”,旁边的家人说:“结束?这才刚开始。”高考过后,我一脸平静,躺在床上听音乐,家人说“终于结束了啊。”我想“这才刚开始。”
来榆次的那天下着小雨,看着路标走过这个陌生的校园。报道,铺床,到送走母亲。最后才真正确认,是自己一个人了啊。她说她不会哭的,可她还是哭了。每个家长送孩子来大学分开时都会哭吧。哪怕之前听人说了多少次,都不会觉得自己会哭。自己当了主演,故事就完全不同。
到校那天的事情我都记得,包括空气里潮湿的味道。
一年以后的开学日,我像个“老鸟”一样给人指路,也会莫名想起那天的感觉。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于是大学开始,略带懵懂地。
入了心灵之家,还一呆就两年。庆幸去年的部长是友爱的学长学姐,私下见了二哥还能没大没小的开个玩笑。而今年的部员乖巧懂事,感叹自己多么幸运。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的,一切。
从春天开始,明向这里成了拍照的素材库。落日,桃花,小草。你有没有,因为想要记录一个瞬间而爱上拍照?那些风景和大楼,从此成为图片的主体。曾经为了兑现某个承诺,一个叫TYUT树洞的QQ发起了拍摄日落的活动。我参与其中,而且最后一天的日落也有一张用了我的图。落日的灿烂光辉,送给那个和树洞倾诉秘密的少年。
西门右边儿第五棵树。一个无意间提起来的坐标,我想记录它的变化,每周二抽个时间,去那里拍一张图。白天,夜景都有,没理由的坚持到手机丢失。它丢了,连同手机里照片一起和我说了再见。
再见。
水峪贯,测绘和山
如果不是专业安排实习,我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这里。这是吕梁的一个小镇,四周环山,仅有的平地上房屋中间被一条两车道公路穿过。镇上只有小学和中学。半开门的小卖铺里,店主津津有味的看着《中国好声音》。
我们的任务是上山测绘。依靠一条走的人多了自然形成的土山路上山。这里阴晴不定,雨又大又急。如果下雨的时候不快速下山,那么可能就下不来了。
在山里的日子可以用返璞归真来形容。没有电脑游戏,取而代之的下棋和羽毛球。夜里少了灯光,满月澄澈透亮。配上雨后院里的积水,可谓“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听着小曲儿坐在院里,看着狗走来走去。城市的快节奏和这里对比鲜明。
饮食是两天一次的单曲循环,管饱。中间某一天吃了顿包子,那是我们的佳肴。下山归来的我们,一人打了10个包子,大师傅还说不够吃再找他要。有一天夜里我们聚餐来着,在院子里弄了一个大场面,有肉有酒。接着室友就醉了,为他等了一年的复读的姑娘。分手是每个人青春里必须经历的痛,代价是一顿酒和一次酒疯。酒后吐的是真言还是胡话?只有他清楚。
“你们看这个戒指,我还带着。”
那天晚上我们宿舍聚了挺多人,谁留下,谁就是兄弟。男生的友谊,其实挺简单。
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在小卖铺里看了阅兵。“这盛世,如你所愿。”然后听说那天好多人在学校食堂看阅兵。那是胜利的日子。
第二天,雨。我们坐上大巴回学校。大巴到了学校门口的时候,车内一阵欢呼。物质条件一下进步10年,再多的形容词,都比不过一个“卧槽”来的准确。
“过几天大一新生就要报道了,一年了。”
芜湖,关于她
“有没有故事只有自己知道,我只是谈了一场异地恋而已。”
上面那句话是一个学测绘的和我说的,失恋之后,他开始抽烟。几天以前,他和我说他要戒烟。我知道,他是要戒掉对她的思念。
我的大学,也伴随着异地恋。忘记有多少次,乘着火车跨过长江,只为见她一面。分隔两地的孤独,比不过火车上那18个小时。我也想站在她宿舍楼下,抱抱她,然后目送她回去。这是我在八号楼下看过无数次的场景。可现实是每次都是她在火车站,抱抱我,然后目送我进站。空间的距离让人把相遇都看的珍贵。
可我比谁都明白,真正的困难不是物理上两点间距离,而是心和心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有些人就算在一座城市,也说城市那么大,我和她隔着1000多公里,也觉得很近。
我爱你不是挂在嘴上,我把它深埋在心里。
“那天的云儿是否都意料到
所以脚步才轻巧
以免打扰到
我们的时光
因为注定那么少
风,吹着白云飘
你到哪里去了?
想你的时候,抬头微笑
知道不知道?”
大同,故乡
“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这座城市成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我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要温习一下当地美食。
“家里的味道才是最好吃的味儿。”益达在某次聚餐时悠悠道出这么一句,他说的很轻。但这句话够分量。回家首先温习美食的目的,不在于它多么可口诱人。年级稍长一点的人下馆子总会说“这窝头没有小时候那个味儿。”伴随着味道一同消失的,是他们的过去。重吃旧食,不过是想重温食物刺激味蕾而唤醒的记忆和感觉。听着歌流泪,因为歌中有你的故事。吃着饭回味,因为儿时的味道带来了欢乐的旧时光。童年和食物紧紧相连,一口下去一段时光。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集叫《心传》,讲述的大概是耳口相传的中国厨艺造就了区别于西方的味觉感受。肯德基在哪里吃味道都相同,精确计算的配料比造就了小到难以区分的味觉差异,相反中国菜的智慧,都在那“少许”之中,菜里添了厨师的性格,而同一道菜肴在不同人手里变化出不同口感。
于是人们“妈妈菜”的眷恋才如此之大。儿时的味道或是家里的味道都出自于此。我们对于好吃的评判也来源于此。
叫做“故乡”的城里,藏着数不尽值得留恋的故事,因为有人才有故事,因为有故事所以值得留恋。
明向,此刻
现在我大二,明年开学就要搬到中区了。我突然发现对这里我有些不舍,类似于故乡那样吧。有故事,会留恋。留恋心灵之家以及现在我的寝室。它是521寝室,数字很特别。
要进城了,可感觉是复杂的。
在某个夜里我立下Flag“半夜不说谎。”
因为白天忙于各种角色扮演,而夜里是自由的。
所以这篇文章我选择半夜来敲。
大二的我走在校园里,发现明向和开学那天来的时候明明不像。
省城,后记
到太原的故事还没有发生,我只是觉得到大四离开那里的时候,应该会一样不舍吧。
我只是想再唱一次这首歌:
“那天的云儿是否都意料到
所以脚步才轻巧
以免打扰到
我们的时光
因为注定那么少
风,吹着白云飘
你到哪里去了?
想你的时候,抬头微笑
知道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