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贾姓文化研究之《豫川杂谈》(03)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诗曰:

    蒲公博学著华章,

    说狐谈鬼寓意长。

    豆棚瓜架贤邻助,

    刺贪嘲疾古今方。

        《蒲松龄与毕氏家族》

                      (三)

      书接上回,透过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分析其本质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家族的成功史大有可借鉴之处,直到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可追朔到毕自严的曾祖父毕恪,他是迁居到西铺村的第五代,距从石塘坞迁居西铺已逾百年,这时毕家已出现农业兴旺的迹象。毕恪娶了李家疃大户王家女儿为妻,说明已有了财产和一定的社会地位。毕木在《初修淄川毕氏世谱遗记》中写到:(毕恪)世处田亩,不失贞厚节义,吾祖以德行著闻。推忠信乡保正,凡婚社宴会非祖首坐则席不重“。看来在本地是很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明清两朝王村地区为忠信乡,这保正虽不是朝廷命官,但在地方上也算是个人物了。这是否应是毕氏走向仕途的源头?因此研究毕氏发迹史,应从毕恪开始。

  毕恪生五子,第四子名忠臣字廷佐者即毕自严之祖父,这也是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生活在明嘉靖年间,饱读诗书,少有文名,被淄川知县聘为县官文字助理。他的最大贡献为匡正家风,道德教化,使毕氏家族威望骤升。他首先重视诸子的教育,求名师,择名士,勤俭敦厚,宽仁乐施,他曾收养三个孤女,嫁女如同己出,还不断周济贫家,善人名声远播,被淄川县褒奖。

    他的善行懿德,在他去世四十多年后得到了回报。他的孙子毕自严为官一生,历三朝,得到了万历,天启,崇祯三代皇帝的嘉奖、晋级、封赠等共三十三道圣旨。按例,上封三代,他便祖以孙贵,在他死后若干年,他的“官职”便随着孙子的升高而步步“高升“。这三十三道圣旨中,其中有七道是颁给毕忠臣夫妇的。诰赠从推官,孺人的七品,至到太子太保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夫人的一品。其中,崇祯帝的封赠圣旨有一句褒奖他的话,“孝悌力田,风素在羲皇以上;俭勤守朴,生涯似蟋蟀之诗,督课农,乃易儒,虽再叶勃兴,毕氏之门始大然。”崇祯帝亦认为毕氏“门第家风可颂“。

    然而,把毕氏一门推向辉煌最关键的人物是毕自严的父亲毕木。忠臣生七子,毕木为六,字子近。“少以艺补儒生,长以例授儒官”。他在自己撰写的《毕氏世谱遗记》中感叹:“抱老郁郁,老守桑梓“,一生志在科举,仅以诸生终老,终未挤进官乡,但饱读经史,擅长书法和诗词,时称淄西毕氏文学第一人,然而,他的心血没有白费,在他的儿子身上得到了回报。毕木共有八个儿子,其中,进士2人,举人1人,贡生、庠生4人。他教子有方。具体他是怎样教育儿子的?用什么方法,很有现实意义,请看下回解说。

  转自《淄博氏族文化研究》略有改动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