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请关注微信号:yiyi__home(伊语)】
八月份的时候,我给女儿办了张儿童乐园的卡。我看到女儿很喜欢和一个姐姐在一起玩,晚上去接女儿的时候,我就多买些小零食让女儿分享。女孩的妈妈看到了,冲我一笑。
有时候我顾不上陪女儿,腰椎间盘突出的老妈很难一直照顾女儿,那位妈妈就会帮助老妈。有一次我去乐园看到她满头大汗,甚至将自家女儿“撇”在一旁,我看了很感动。互相加了微信后,那位妈妈时常在微信上为“伊语”点赞,为我鼓励加油。由于我们同住一个小区,每次见面她都会把女儿抱起来逗她开心。知道我打听女儿入托的事情,也会拜托人帮我打听内部消息。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近邻”的暖意,她有什么需要我自然也倾力相助。
今年五月换房子的时候,我认识了很多中介。其中有一个叫小C。每次看房他都会在地铁站骑电动车接我。有一次下雨,我和他说这天气就不要看房了。小C说下雨没事,我还在老地方接你。想到雨天骑电动车不安全,我和小C说,我下了地铁自己打车过去吧。没想到刚出地铁口,小C淋着雨喊我,姐,我在这儿!后来我由于种种原因没在小C这儿签单,我感到很抱歉,甚至不好意思和他讲话。
但小C并不在意,每逢节日都会给我发送祝福。虽然我知道是群发的,但还是为小C骨子里的乐观点赞。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一条信息,是小C发来的。写着离我3站地的一家门店发生了命案,当时新闻还没有报出来。小C说,姐我知道你离得近,告诉你别从那儿走。我彻底被小C的善意感动了。以后身边人再有租房买房的需求,我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小C。
那位妈妈看到我女儿需要看护,搭把手在她看来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小C知道内部消息通知我一声,对他也是举手之劳。做这些的时候,他们从未想要得到什么。但内心的善意像一粒种子,萌发出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总的来说,他们都是生活中那个“被需要”的人。
对于初来上海的我来说,需要迅速地适应环境了解圈子,那位妈妈的积极与主动,为摸不着头脑的我提供了最便捷的路径。小C大度地送上关心与问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善意。他们都是被我们需要的人。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提出自己的需求,我们需要空气、需要水、需要关注、需要爱。但成为“被需要”的人,却常常被人忽视,但其实“被需要”的人,既能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体现自己的价值,又能在成全他人的时候,收获意外的惊喜。
美国有位成功人士丹尼尔,曾通过无偿的付出最终收获了成功。他曾告诫自己的孩子,成功的渠道没有定律,但成功的前提却是一致的:做一个被别人需要的人。
从今天起,抛开固有的“我需要”,做一个“被需要”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