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拆书帮(ID:chaishubang)
有一个朋友,过年回家很是郁闷。妈妈是这么说她的:“你看你,没出息,工作那么久赚不了几个钱,到现在也嫁不出去。你看隔壁老李家的孩子……”她听了之后,心里特别不好受,每次妈妈一唠叨,她就躲进自己房间,关上门一个人哭:妈妈的评价让她很伤心,很无助,也觉得自己很没用,没出息。
为什么遇到自己类似这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时,我们就只会躲起来独自难受、哭泣,而把我们的情绪深深藏起来呢?
有的人可能会回答说,那是因为承认自己有情绪是件很不成熟的事情啊!承认自己有情绪,那岂不是承认自己很脆弱?
好像的确是这样自己,我们大部分人受的传统教育里,都给我们标榜着“喜怒不形于色”就是理性,就是有教养,值得推崇。而“有情绪”就是代表着不理性,是不应该的,是自控力弱的表现。所以,在内心波澜起伏的时候,我们总会言不由衷,说“我没事”“我不急”“我很好”。
但是,《好好说话》里有个片段是这么说的:
《好好说话》
很多人都以为,承认自己有情绪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然而,一旦我们否认自己处于情绪之中,甚至将别人问起“你是不是正在情绪中”的行为当成―和指控,则整个沟通过程就会因此掉进一个更大的旋涡。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种对话:
“你别急,冷静一点!”
“我哪儿急了?我很冷静!你才急呢!你全家都急了!”
“你生气了吗?”
“我没有生气!”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
“我没有不开心!”
“那你说你现在是怎么回事吗?”
“你管我是怎么回事!我就是没有生气、没有不开心!”
可见面对情绪时,越否认,越深陷,就越是狠狠关上了所有可能的沟通大门。
当我们极力压抑或否认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们更容易陷入情绪里面,认为自己很没用,连这点事都处理不好,让自己产生自厌心理。同时,我们长时间压抑情绪,没有将负面情绪表达或释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因为我们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绪,别人完全不知道我们到了爆点。当他们碰上我们的情绪点,在他们眼中,我们就成为了那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人。所以,压抑情绪 ,对自己、对他人而言其实都是没有益处的。
有的人可能会说,压抑情绪不好,那就放肆宣泄吧!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垃圾桶,显然也是对别人,对自己产生了伤害了。
所以,过渡宣泄不对,过渡压抑也不对。《好好说话》里还是给我们支了招,让我们优雅表达自己的情绪。
《好好说话》
首先,一个正常人的情绪应该是有阶段的,从不生气、有点生气、很生气到生气爆了的这个过程,应该是像绿灯、黄灯、红灯一样循序渐进的。
相反,唯有那些惯于否认情绪的人,才会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突然爆发,从绿灯一下跳到红灯,让旁人不知所措,也就是俗称的“翻脸像翻书一样”。
所以,情绪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察觉情绪、小幅释放、提前预告。
其次,处于情绪中的你,要勇于坦白说出自己的需要。
要知道,情绪不好需要体谅,和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一样,本质上都是一回事。但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你要直说,不能强行说自己很健康,指望别人发现你不对劲的时候再来关怀你。情绪不好也一样,明明是心情不好想让别人照顾,非要说自己没事,那就难怪会有矛盾了。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和需要,郑重其事地跟对方提出预告或表达。比如说:
“如果你还这样,我可要生气了。”
“我现在不开心,我需要听你说一些好话。”
看上去很简单的“情绪+需求”的表达,我们真的会用了吗?接下来看看下面的场景:
李强在工作上被领导批评,垂头丧气地回家。老婆一直在耳边问他怎么了,他不耐烦地说:“没事,你别管那么多,行不行?!”老婆很郁闷:“莫名其妙!”
相信很多伙伴都能理解李强当时是沮丧、失落、烦躁,他需要安静、安慰和理解。但如果你是他的老婆,以当时的处境,能好好理解他吗?能帮助到他吗?我相信不能。但如果,李强这么说:“老婆,我今天工作上有些事,比较烦,可以想让我平复一下吗?”我相信,当老婆听到这样的说法时,也一定可以满足这个需求的。
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同时表达自己当下的需求是什么。给对方些信号,让他察觉到我们的情绪变化。放心,对我们没有敌意的人,接收到我们的情绪信号的时候,一般都会对我们更理解、更包容、更呵护。
很多人以为,沟通就是“讲道理”,其实能沟通的远远不止道理,情绪反而才是沟通时要处理的主要内容。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所以,有“情绪”别憋着,有话好好说。
这样一来,下次,我的朋友或许可以尝试跟妈妈这么表达自己的情绪:“妈,对不起。但是您的这些话语会让我很伤心,我内心很抵触。我希望能给我些自由空间,我可以过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