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杜甫之《登岳阳楼》
通州区金郊初中七(10) 林欣妍
《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768),此时的杜甫饱经沧桑,疾病缠身,身患肺病的他还染上了风痹症,右耳失聪。已是暮年的他漂泊无定,栖身于一叶小舟,沿江由江陵,公安(今湖北一带)一路漂泊,终于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栏远眺,眼前的此情此景,让年老病衰的诗人感慨万千,作下此篇。
从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然而“今”“昔”之间,一晃已是数十年光景,虚实交错,今夕对照中,何尝不是一丝无可奈何的悲叹呢?早年对洞庭湖的神往,今朝还能得以实现,可是年轻时报效祖国的梦呢?也许永远都是梦一场。湖水浩渺分隔吴楚两地,整个天地仿佛也在湖水中日夜浮动。湖水壮观,可诗人却孤独寂寞,亲朋好友音信全无,天地苍茫,但唯有一只孤舟,相依相随,流浪天涯。自己衰老飘零,社会也凋敝丧乱。本来是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但安史之乱却让这个繁华的时代就此落幕。如今吐蕃的侵犯让战争的烽火重又燃烧在关山以北,国家动荡,但报国无门,独倚栏杆,泪水横流。
我读杜甫之《登岳阳楼》
通州区金郊初中七(10) 王宇杭
《登岳阳楼》这首诗是诗人经历安史之乱时写的。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清楚的表现了杜甫对洞庭的喜爱与向往,是自然留露出来的情感。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一句是紧紧围绕着上一句“水”字写的,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水,但从侧面写出了洞庭湖的景色美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颈联“新朋无一字,老新有孤舟”这一句,写出了诗人那时的处境困迫,和自己内心孤独的情感。尾联“戎马关山关,凭轩涕泗流”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一句写出了杜甫倚靠着岳阳楼上的栏杆,他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战争,但作者心里知道战争仍未停止。但他心里想到那些人民的遭遇,杜甫不禁老泪纵横。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当时的意愿,同时表达了对国家百感交集。
我读杜甫之《登岳阳楼》
通州区金郊初中七(10) 曹睿杨
这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这也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诗人当时正处于乱世之年,由公安一路漂泊到了岳阳,便借此机会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眺望远方的故乡。此时已处暮年的他身患重病,身心俱疲,面对这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杜甫不禁触景生情,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通过解读诗的意思,可以看出全诗的基调虽悲伤,但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第一、二两句描绘了自己在岳阳楼上所见,写出了洞庭水的气势磅礴。其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更是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博大壮阔的意境。“坼”和“浮”更是用得高妙。“坼”写出了洞庭湖磅礴的气势。而“浮”字有一种动态感。后两句则抒发了情感。“老”和“病”更加深了杜甫苍老无力的形象。让人不禁悲从中来,这句诗杜甫感叹自己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而后一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即使自己年迈无力,穷困潦倒,但他依旧胸怀天下,心怀百姓。全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表达诗人对自己身世之悲及对家国之忧的情感。
我读杜甫之《登岳阳楼》
通州区金郊初中七(10) 王熙妍
杜甫在他晚年的时候写了《登岳阳楼》这首诗,杜甫登上岳阳楼,感叹岳阳楼的磅礴气势,同时,又从岳阳楼的磅礴气势中而联想到自己晚年的漂泊不定。一开始,杜甫登上岳阳楼,欣赏到岳阳楼的景色,内心的心情是十分愉悦的。其次,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洞庭湖水美丽的景色,说的是洞庭湖水,像是将吴楚两地分隔开来,天和地仿佛在这湖水当中连接在了一起,湖面荡漾着光芒。这两句描写景色的诗句,为后面杜甫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做了铺垫。最后再欣赏磅礴大气的洞庭湖之后,表达自己一个人独自生活的悲哀,自己在孤独的小船上孤独的活着,疾病缠身,四处漂泊,无家可归。关山难越,现实中困难重重,留在异乡继续漂泊,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