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前辈学人的记述中,我们可以了解老一代清华人是如何做学问的,也能从中借鉴读书学习的方法。

题记:

对爱书之人而言,对读过的书进行系统整理,高效做好读书笔记以加深记忆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节选自杨绛先生为《钱钟书手稿集》(商务印书馆出版)所作的序,文中详述了钱钟书先生是如何读书、做笔记的。从前辈学人的记述中,我们可以了解老一代清华人是如何做学问的,也能从中借鉴读书学习的方法。原文作于2001年5月4日。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

第二是中文笔记。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钟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矻矻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做笔记这件,好象上小学时就知道,但直到这几年才体验要做笔记的好处。记得以前经常听人说不动纸笔不读书,当时不为然...
    壹封信阅读 691评论 0 15
  • 前言: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杨绛先生为《钱钟书手稿集》作的序,也是《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这本书的作者推荐...
    市民七加一阅读 2,429评论 0 6
  • 晨间的阳光把我匆匆唤醒,虽说是假期,也改不了我早起的习惯。今天已经是假期的第七天,只要一想到明天就要...
    凉墨夏阅读 264评论 0 0
  • 我靠近海,靠近无边无际的深邃 在梦和月亮交接的地方,捍卫你至高无上的荣耀 采集了光和幸福,站立在风中,拥抱着彩云 ...
    冯玙哲阅读 609评论 2 7
  • JSONP是实现跨域通信的解决方案 比如 callback定义一个函数名称,而远程服务端通过调用指定的函数并传入参...
    lmmy123阅读 4,05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