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才气纵横者,多恃才放旷,不合俗群。结果自然仕途挫败,难伸其志,轻者失意落寞,重者丢了性命。杨修便是身死因才误的典型。
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家学渊源,加上天赋异禀,少时便以才高而名显。曹氏父子三人皆一时文坛豪杰,文豪主政,身边总是要笼络一批文人,以相为呼和。当时曹操曹丕周围不仅有孔子后代孔融,青年才俊杨修,还有建安七子等一大批名动一时的诗文高手。曹氏父子总体上对文人还是比较优待的。写写诗文,寻章摘句,做个纯粹的文人,曹操当然是欢迎的,有一帮文人雅士附庸风雅,肯定比面对一群只会耍枪弄棒的武夫要有趣得多,但文人参政,就得谨小慎微了。特别是耍手段玩心机,曹操是非常忌讳的。曹操一向自负心计谋略高人一等,即便是荀彧郭嘉等曹操欣赏重用的谋士,奇谋良策凑效之后,也总是将大功归于曹操,绝不敢轻易居功。他们深知曹操是个疑心很重嫉妒心极强之人,是以总是装得比曹操智逊一筹,后知后觉。杨修少不经事,仗着聪明才高,总是想在曹操面前露上一手,而且要当着众人的面,戳穿曹操的心思,有意无意地把曹操比下去,这种不知避讳的露能,当然赢得了一众凡夫俗子的交口称赞,大家都认为,杨修最懂曹操心思,一旦琢磨不透曹操的意图,询问杨修准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就犯了曹操的忌讳了。所有的大人物,都希望把自己置于高高的空中,够不到摸不着,云山雾绕,神龙见首不见尾,越是神秘越是具有权威性和安全感。曹操就是要建立起一尊金身,书写一个神话,没想到杨修却不断地毁灭他的金身,点破他的神话,一次次把他拉回到人间,与众生相等,这岂能让曹操不恼怒!特别是当杨修还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立嗣这种敏感性的政治斗争中来,这就是自寻死路了。
对于早期的杨修,曹操也许欣赏过,爱护过,毕竟少年风流,才思敏捷,曹操作为长者,又是执掌朝政的重臣,不可能会对一个初出茅庐,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打击为难。这从西川张松到许都拜会曹操时的情形便可得知,那时在曹操和张松之间斡旋调停的正是杨修,他能被曹操指派接待外使,又能随意出入曹操府中汇报,说明其时曹操对他还是不差的。曹操对杨修的嫉恨厌恶乃至誓必杀之,是有一个怨恨的积累过程的,通过几件事情的叠加,让曹操对杨修忍无可忍,最后终于起了杀心。
杨修首次引起曹操的嫉妒源于一件小事。一次曹操要新造一座花园,竣工之日,曹操前往观看,前后左右走完,却不置一词,没有褒贬。只在花园的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然后负手而去。弄得负责造园项目的官员不知所措,只得请教博学多智的杨修。杨修说,门内添一“活”,是个“阔”字,曹丞相是嫌大门太阔了。造园者大喜,赶紧按照要求,重新筑墙造门,将大门改窄。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曹操看后很高兴,问是谁猜到了自己的意思,众人告知是杨修,曹操口中虽然赞叹,但对杨修已开始心生嫉恨。
又有一次,塞北有人送了一盒地方特产酥饼给曹操,曹操亲自在酥盒上写了“一盒酥”三个字,便丢在案头闲置。杨修偶然见到,竟然取来和大家分而食之。曹操问其故,杨修笑着回答说,酥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就是要我们把酥分来吃掉啊,我们哪能违抗大王您的命令呢!曹操听后对杨修的机敏大加赞赏,心中却很讨厌。
曹操一直担心有人暗害自己,故意在外放风说自己喜欢梦中杀人,劝大家别在晚上靠近自己。有一天晚上,曹操故意将一个帮他盖被子的侍者杀了,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睡觉。第二天故作惊讶地问及是何缘故。众人据实以对,曹操痛哭不已,命将死者厚葬。通过此事,大家都以为曹操真的会在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个中原因。他指着死者感叹道,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可怜你死得稀里糊涂,不明不白。曹操知道后,对杨修更加厌恶。
将杨修最终送上绝路的是,他积极参与了曹氏兄弟的夺嗣之争。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与当时的文人交往甚密,特别是跟杨修关系最好。经常邀请杨修一起畅谈,终夜不息。曹操非常喜欢三子曹植,准备册立曹植为嗣子,接替自己。曹操的长子曹丕听了很担心,就常请好友吴质进府中商量怎么应对,但又怕别人看见,引起曹操的怀疑。就让吴质藏在大竹箱中,以车载入,对外就声称箱子里装着绸绢。杨修知道内幕后,立即到曹操那里去告密,曹操便派人到曹丕的家门口去观察守候,曹丕一时慌了手脚,吴质献计说,不用担忧,明天再以马车将大竹箱载入府中,这回就在箱子里装满绸绢,虚虚实实迷惑他们。结果第二天曹操派出的手下,搜查马车竹箱后果然发现只是绸绢。曹操知道情况后,疑心骤起,认为杨修要陷害曹丕,才故意谎报军情。
对曹丕和曹植谁来接位,曹操一直犹豫不决。为了考察两人的才干,曹操命令两人分别走出邺郡的城门去办事,却事先告知守门的军官不予放行,看看两人各有什么反应,考验他们临事的处理能力。结果曹丕遇到守门人的阻拦,无奈退回。曹植请教于杨修,杨修说,您是奉王命出行,如遇阻拦,可拔剑杀之。曹植按照杨修所教,当门吏挡驾之时,毫不手软地拔剑将其杀死,出城扬长而去。曹操听了认为曹植懂应变,有急智。后来探知是杨修的主意,曹操大怒,深恨杨修,连曹植也渐渐不喜欢了。
为了帮助曹植夺得大位,杨修绞尽脑汁,为曹植准备了一些政治军事方面的问题和答案,让曹植日夜背诵演练,所以每次曹操以军国大事考量的时候,曹植往往对答如流,曹操甚是惊讶,也甚为疑惑。后来曹丕买通了曹植身边的侍从,掌握了实情,密奏曹操。曹操听了对杨修痛恨不已。自此便有杀修之心。但杨修才名远驰四海,无缘无故地予以加害,自然难以服众。像祢衡那样当面指着曹操鼻子痛骂的狂士,曹操尚不肯轻易杀害,而是假手刘表清除。况杨修一直跟在自己身边,众人都以为自己多么欣赏他的才干,突然杀之,一定要背负害贤之名,曹操这种聪明人,当然不愿这么莽撞办事,他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就等来了。曹刘两军战于汉中,曹军兵败,刘备于益州起兵三十万,意图汉中。曹操亲率大军四十万驰援。兵临潼关之时,曹操曾到蓝田看望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其家中观赏《草娥碑》的图轴,见曹操很感兴趣,蔡文姬解释了碑帖的来龙去脉:和帝朝上虞有女曹娥,年仅十四岁,为寻找堕江而死的父亲曹盱的尸体,绕江哭泣七昼夜,纵身投江,五日后背负父亲尸体浮上江面。上虞令度尚报奏朝廷,表为孝女。并令邯郸淳作文以记。邯郸淳年方十三,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后蔡邕前往观赏碑石,正值夜晚,蔡邕以手摸索着读完碑文,索笔大书八字于其上: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看了这八个大字,不知何意,问众谋士,尽皆不解其意。唯有杨修表示理解,曹操让他暂不说破,在行军的路上一直苦思冥想,突然开悟。他让杨修当众解释,杨修说:“这不过是个谜语罢了。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旁加丝,是‘绝’字。幼妇者,少女也。女旁少字,是‘妙’ 字。外孙是女之子。女旁子字,是‘好’字。虀臼是用来盛装大蒜韭菜等五辛之器。受旁辛字,是‘辞’字。加在一起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大惊感叹道,跟我想的一模一样。众人一听,更加觉得杨修才思敏捷,思虑尚在魏王之先。关键的是,他最懂魏王之心,只要他说魏王想法如何,大家都深信不疑。
汉中决战,曹军大败,损兵折将,城池全失,曹操的心腹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斩首,汉中尽为刘备所有。曹操大军屯于斜谷,进有蜀军阻挡,退又怕人笑话。正在进退维谷心烦意乱之间,厨师送来鸡汤,曹操见汤中有块鸡肋,心中颇有触动。此时,手下大将夏侯惇入帐,禀请晚间的巡逻口号,曹操顺口就说出“鸡肋”二字,夏侯惇立即传令下去。杨修听到这个口号,便教身边的军士提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夏侯惇知道后惊问其故,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正如现在我们的处境,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来日必然退兵,早早收拾,免得到时手忙脚乱。夏侯惇惊叹,您真是太了解魏王了!于是也跟着命人收拾行李。曹操当晚夜不能寐,起身到营寨视察,见大家都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大吃一惊,问清楚缘故后,大为光火。正好新账旧恨一起算,以“惑乱军心”为罪名,借机将杨修砍头示众,终于了却一桩心事。
杨修之能,远不止是吟诗为文,最可怕的是将曹操的思维和行事掌握得清清楚楚。凡为人君者,最怕手下猜中心思,算准处事风格。杨修机敏过人,却锋芒毕露,不仅看破,还要说破,犯了人主之大忌。而且还襄助曹植,打击曹丕,陷入了夺位的政治旋涡,早于超出了普通文人的职业范围,曹操当然不能容忍,必欲除之而后快,只是在等待机会而已,没想到杨修自己撞上了枪口。当然,即使这次没理由杀,迟早曹操还是能找到借口的,因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话说回来,即使曹操不杀他,曹丕继位,想到当初种种,也必然要收拾杨修,断去曹植的一切势力枝蔓。总之,杨修怎么都逃不脱一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