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六一儿童节,除了一早跟孩子说了声“儿童节快乐”,该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和往常没有什么区别。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日子就像一圈一圈循环往复的钟,轨迹一成不变。
每天在闹钟催促下挣扎起床,匆忙为孩子忙活早餐、送上学;一天工作下来,腰酸脖子疼;晚上调整状态辅导大宝,收拾屋子,哄睡小宝;在两个孩子进入梦乡后,继续加班到半夜;直到筋疲力尽,终于倒床进入睡觉环节……
调剂生活的大概只有电子产品,大人默默的看着手机,孩子静静的听着凯叔故事,老人在房间看电视……
如此,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生活就像一张严肃刻板的脸,从白嫩的皮肤熬到细纹爬上眼角额头,表情还没有变。
02
在脑海里搜索过去的日子,有什么能让人眼前一亮呢,又有什么让人难以忘怀呢?
时光回到儿童时期,第一个浮现出来的是一个底色已经老得泛黄的情景。
我们几个孩子一下学,就背着书包一齐冲到奶奶家,直奔在那个烧着柴火的大灶台。
灶台上镶着两口锅,大锅是用来炒菜的,在那后面有一口很小的锅,是在炒菜的同时,顺便可以烧水或者煮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红薯、毛豆、芋头。
我们就是冲着那口小锅去的。
奶奶不在家的时候,大家迫不及待的揭开小锅盖,看看里面有没有吃的。奶奶总不会忘记在小锅里做好一些吃的,以备我们这些饥饿的小馋猫放学回来充饥。
最忘不了的是那蒸出了甜蜜膏汁的红薯,和喷香软糯的红糖米果。已经记不得当时的言语,只是每个孩子裹满美食的嘴和洋溢着满足和喜悦的脸,永远烙在脑海深处。
奶奶的放学点心,是一种仪式,它代表着温暖、疼惜、爱护。
虽然奶奶去世了,我也再没有吃过那么醇美的小吃,但这个仪式,让我永远不会忘记慈爱的奶奶。
03
小时候,最开心的是过年了。过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喜欢的是就是穿新衣,吃好吃的。
一般妈妈在过年前一个多月就会买好过年的新衣服,放在柜子里准备着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洗完澡换上。
记得有一次妈妈买了一件亮黄色的滑雪衫,还有毛茸茸的领子。虽然现在看起来很土的款式和面料,但是那时候就是我的一个宝贝。
妈妈说,那是给过年准备着的,在那之前不可以穿。但我实在太喜欢了,上学的时候时不时想着它,放学一回来,总是翻出来穿一穿。
为了不弄脏,每次都把手洗干净,偷偷的在房间里试穿,美滋滋的站在镜子前欣赏几分钟,再恋恋不舍的脱下来。这样的兴致,一直到过年仍然没有减弱。
过年前还有一项例行工作,就是做过年点心,比如做冻米糖、芝麻花生糕……
妈妈一年从头到尾都忙生意,很少有时间在家给我们做小吃。但是为春节准备点心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于是妈妈在过年前的一周,每天晚上都会提早一些回家制作点心。
对于我们几个孩子来说,这一周就算开始过年了。我们围着爸爸妈妈,有的烧火,有的洗模具,有的搬凳子看,一家人在厨房里忙忙碌碌。
爸爸妈妈熬出拉丝的糖,倒入爆米花,搅拌后倒入模具,然后压实压平,趁热切成长方形小块。
还没等小块冻结稳实,我们几个就迫不及待的去拿着吃。
虽然妈妈再三警告说,“还烫嘴巴呀,会起泡啊”,但对我们来说根本是“耳边风”。还没切完,每个人三下五除二几片冻米糖已经下嘴了。
这种仪式,有着浓浓的年味,代表着辞旧迎新,代表着团聚、快乐。
04
上大学期间,我和老公就认识了。
老公是一个不善表达情感的人,我们的恋爱浪漫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很朴实的。
那时候没什么钱,我们最重要的调节生活的方式,就是周末去学校西门的川菜馆吃一顿水煮鱼。
那时候一大盆水煮鱼只要50元钱,加上下面的底菜,配上两碗米饭,就足够我们俩好好吃一顿了。
虽然老公最喜欢吃水煮鱼,但每次鱼上桌时,他都是先挑鱼肚子、鱼头这样更好吃的部位给我盛满,然后再开始吃。当我快吃完的时候,他又给我添满,嘴里还说着:你多吃点。
现在他依然保持这个动作和习惯。
这个曾经的仪式,现在的习惯,代表着爱,代表着幸福。
05
仪式,记录和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生动、丰满。
那些在仪式中出现的人,都是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人。
和他们在一起的仪式,让我们感觉生活是幸福的。
村上春树说: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然而成家之后,责任多了,压力大了,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琐事,重复不断,有时觉得生活是变得干瘪,苍白,甚至让人心声抱怨……
正想着,老公下班回来了。
“大宝,快来,看爸爸给你买了啥礼物。”
“老婆,今天晚上我们不在家吃了,出去吃,给孩子庆祝节日!”
孩子开心的接过礼物,我欣然赞同老公的提议。
我们来到一家儿童主题的餐厅,孩子兴奋地喊着:“耶,今天我过节,太棒了!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仪式,就这样给单调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活泼色彩,至少让孩子感受到这是一个节日。
的确,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我们把六一的合影放进孩子的成长手册。
希望孩子以后翻阅成长手册,回忆自己的人生时,会感到人活着不仅是生存,而是是充满爱和乐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