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群友大毛毛虫推荐了一个ted视频《被拒100天》,里面提到的“害怕拒绝”我也有。
习惯性的反应是,被拒绝是一件令人尴尬和难过的事情,一次两次之后很可能就因为害怕拒绝不再尝试。今天反思,害怕的真是被拒绝吗?
人是习惯采用归纳法去应对世界的,一次两次被拒绝就被归纳成以后相同情况都会被拒绝。因为被拒绝之后的难受心理体验过,所以不想再体验。所以害怕的是再次体验那种难受的心理。
但是生活是概率分布的,不确定的,是非线性的!
第一次认识到这一点很震撼,我们习以为常的归纳法就是个大坑。连续成功或失败几次之后,就认为以后也会维持这种连续的状况。
视频里的演讲者在调整了被拒绝后的应对策略后,情况发生了反转,人们开始接纳他。他的做法简单说就是采用了结构性的反应,而不是一贯的简单应激反应。比如,他开始问为什么,以及使用同理心。
他很快明白了被拒绝并不是因为陌生人的关系或者他的想法和要求过于荒谬,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
他的应对方法,我理解是一种反脆弱性。被拒绝这种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负向事件,但是可以被利用并从中获益。我们面对的是不确定的世界,许多事情是我们不合理的假定为是确定的。当内心抱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时,我们就能开始拥抱不确定性。
是否被拒绝,其实是不确定的。即使被拒绝,损失最多也不过是心理难受,而一旦被接纳,收益却是有可能很大的。这就是反脆弱里面提到的杠铃策略,把自己暴露在最大损失很小而最大收益很大的事件当中。
前提是,这个最大损失很小,在内心是真实承认的。比如,被拒绝带来的心理伤害必须是你认为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这样做难吗?
别想着这样做有多难,多想想从负向事件中获益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