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 ,你呼吸着、触摸着、新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你才会了解这个城市的内涵。十二月的江南,风刮到脸上,没有北方干冷的感觉,十二月的江南,树叶还未完全凋谢,此时,你才会读懂杜牧诗句描述的“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意境。走在扬州的大街上,不时会看到一条湖。小桥流水,给这喧嚣的城市增添了一丝温馨。
说到扬州,大概很多人是在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中认识的。我也不例外。其实 扬州作为文化古都,涌现了许多大家。唐代风流才子杜牧在扬州写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的诗句。汉代董仲舒提成“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这一成就奠基了汉代文化的繁荣。隋炀帝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前国家总书记江泽民祖籍就是扬州……这是一座有根的城市。
12月17日,走进扬州市汶河小学,这里也是董仲舒的祠院,。走进汉大儒董子祠大殿,抬头瞧见“正谊明道”四个金字,乃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称为“子”的人必是先贤,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董子就是汉朝丞相董仲舒,他在江都国(扬州)为相时说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后世简称为“正谊明道”。在祠内还有一副对联概述了董仲舒的一生,上联是:习六艺述五经师表圣贤垂万世;上三策相二王尊儒功德足千秋。我们观摩的课堂——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小兔运南瓜》就在这里上的。古老与现代在这座祠里交相辉映。
汶河小学的孩子,在这个大殿里进行了入学开启礼,十岁成长礼、毕业礼,这个学校的校本课程是什么?或许你已猜到,对,就是国学诵读。在1+1+x的课程的浸润下,每个孩子一星期一节40分钟的国学诵读,每天15分钟的午间诵读,分级段的其他课程。这所学校整合内容。不唯“国学经典,如二胡、木偶、国医、吟诵、公民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我真想看看他们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听证会。孩子如何选课呢,实习的是走编制。限时网上报名。”
六年小学毕业:汶河小学教给孩子的是:必备的知识技能、一定的国学素养、治国评平天下的情怀。
下午,参观的学校是扬州市竹西中学。刘岚校长的介绍,竹西二字来源于唐代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校名有诗意。学校的校本课程也与竹子有关。校园里有六十多种竹子。每个班级都用一种竹子作为自己的班名,要阐述选择这种竹子的理由、班级奋斗目标。而且,三年来,要呵护这种竹子。
课堂观摩课,是刘岚校长亲自上初三政治课《国家利益至上》,课堂行云流水,最让人惊叹的是刘校长使用希沃白板6,现代教育媒体被刘校长使用的是得心应手。一个市直学校的校长,带2个班的政治课。初一一个班的心理课,引领扬州市班主任读书会,她到底有多少能量呢?
研修第二天,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