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安定区宋家沟小学 魏向荣
读了袁振国的《教育新理念》,觉得这本书从理念到实践、从课堂到课程、从学科教育到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学术观念等等各个层面叙述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实践操作方法,其各个层面无不透射出一个字“新”。
作者在写卢梭的教育观时,与中国的庄子进行了对比,这一点对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庄子主张的是:顺性达情,以人、以个体自由发展为目的、为价值追求的精神,讲求“无言”的好处和“无为”的好处。这一点与卢梭的以天性为师的回归自然的教育观特别的相似,但是他们两个人的教育观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庄子是避世的、无可无不可的,而卢梭是入世的,并且是是非分明的。
总之,读完了这本书,有三个词语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那就是“创新”、“研究”和“问题”。
首先,我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谈“创新”这个词语。
创新主要指的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的培养。记得刚上班的那一两年,我虽然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有时候他们上课的坐姿也不是很端正、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有的甚至站到了桌子上,我自己上课也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按照教案书上的课时计划、教学过程在教,自己觉得难一点的内容会多讲一两节课、简单的会少讲一点,虽然学校领导听了我的课后意见很大,但是学生的成绩还不错,有两个学生还得了全国语文能力竞赛的二等奖,不过也有考试不及格的。后来我虽然很“认真”的在教学,按部就班的在讲课,自己的教学方法等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有时候还会在赛课的时候被选上出去代表学区赛课。但是我所教的学生再也没有以前像那么有出类拔萃的了,都很平庸,成绩不高不低,但是没有了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这样,在和学区其它平行班级评比的时候,我所教的班级的名次总会排到前面。但是我自己总是觉得没有一点成就感,有时候我会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知道这个结果肯定与老师自身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总是找不到答案。当我前些天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第二,我说说“研究”这个词。
我以前觉得研究是一个很圣神的词语,研究这个词放在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大学教授那里很般配,但是我们小学的一个老师和学生,拿什么去谈研究。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其实研究、探索意识就和人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一样,是与生俱来的,问题是我们当教师的会不会重视、启发、激励儿童的这种天性。在这本书中,作者举了三个案例,通过对这三个案例的讲解,我知道,其实研究离我们的生活一点儿都不远,我们只要把一个问题组织、引导学生去钻研、去讨论,使学生们能通过某个问题,自己和伙伴合作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且自己能解决问题,就可以叫做研究了。就像宋景堂教授讲过的,美国十分重视通过集体活动,如通过通机调停、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选民登记、服务性学习、议员回校园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民主观念和团队精神。美国有一位14岁的高中生威尔森建造了核聚变反应堆,是世界上完成此壮举的最年轻的人,在研制过程中,他得到了内华达州立大学雷诺分校的帮助,包括提供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物理学教授的支持。
他说:“所以什么叫做爱因斯坦、什么叫做比尔盖茨,什么叫做霍金,人家的学生14岁干成这么伟大的事情,可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主要是我自己的教育方法缺少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引导,我对学生总是关心太多却有关心不够。 在教学中我总是显得很急,急于求成,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恨不得把自己那学到的少的可怜的一丁点儿知识全部一次性教给学生,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我们把学生当成了巴西的弗莱雷课程批判理论中的“银行储蓄所”,就像他所说的一样“教育成了一种储蓄行动,学生是储蓄所,教师是储蓄者”。
第三,我说说“问题”这个词语。
这本书上说,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把这种问题称为“去问题教学”。目前,在我的周围所见到的教学,全是这种“去问题教学”。虽然有时候有的老师课堂上问的问题很多,但那都是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比如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明白了没有”等之类的问题,都是老师自己在那里自问自答;或者老师提的问题都是有固定思维方式的问题,老师的问题就像是给学生设了一个圈套,让学生往里“钻”,而不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提问题。这样,久而久之,老师所提的问题逐渐的没有了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被老师的这种提问方式所“屏蔽”了。
最后,我觉得《教育新理念》中的所说的新,不是抛弃前人教育理论而标新立异的新,它是根植于各种教育理论基础之上而总结得出的新。比如,教育理论有: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修道之为教;柏拉图以培养哲学王为教育目的的西方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以启智为主要目的的形式主义教育观;以培根、斯宾塞、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实质主义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等。
读汤勇的《致教育》随笔
宋家沟小学 孙斌
读了汤勇写的《致教育》,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感悟。
汤老师在《致教育》中谈了十多讲,涉及到校长、教师、教育、教学各个方面,既有宏观大方向的把握,又有微观角度的见解,读着读着,就好像跟着汤老师在参观,和他同欣喜,共收获。
他在《致教育》中流露出来的情怀,让人感动,还不得不心生佩服。里面既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枯燥的说教,说的全是教育中的小事,平平常常的事,不过就是这些小事,这些平平凡凡的事,让我读出了伟大,读出了崇高。
汤老师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汤局长在《致教育》中讲到的很多内容都能触动我的内心。汤老师在书中 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话的内容给具象化了。
汤老师在书中阐释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因读书而走向卓越。无论是窦桂梅、闫学,还是郭明晓,她们的成功都离不开读书。她们是榜样,也是方向。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很欣赏,他说:“教师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总能增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教育思想,得到“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教育智慧,滋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教育自信,激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教育情怀和境界,萌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教育激情和追求。
读《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宋家沟小学 韩玉霞
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非常有幸,我读到了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自己的心灵也重新得到了洗礼。
于老师将自己从教以来的点滴感悟简单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现在这本书中。他把自己对教育,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感悟两方面结合起来,用真实的教学案例,让我们了解他的教育观,语文观和学生观,启发老师如何更好的留语文教育的根本。其中有几点给我很深的启发。
首先他说,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地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他告诉我们要不断的激励学生,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他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和习惯是连在一起的,只有对语文感兴趣才能形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在教学方法上,于永正老师提倡“微笑教学”,强调用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他强调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和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特别重视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感。他认为,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教出来的。新课标要求“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所以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能只教课本,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要重视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他还强调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才能不怕考试。
于老师的文字总是能引起我的共鸣,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像一个长辈,对我的谆谆教诲。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语文教学的这条路上,需要探索的还有很多很多......
读《致教育》有感
宋家沟小学 任佳圆
在这个金秋九月,当国庆的喜悦氛围渐渐弥漫之际,我有幸读到了汤勇老师的《致教育》。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在教育的迷雾中为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汤勇老师在书中以深刻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价值和意义。他让我重新审视教育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培养。
书中强调了教育的温度。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过于关注成绩和效率,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汤勇老师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教师要用爱去关心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温暖的氛围中成长。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他们才会敞开心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同时,《致教育》也让我认识到教育的创新之重要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汤勇老师鼓励教师要敢于突破常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此外,书中还谈到了教育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汤勇老师呼吁我们关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为实现教育公平而努力。
读完《致教育》,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以汤勇老师的理念为指引,用爱去温暖学生,用创新去激发学生,为实现教育公平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用心去做教育,我们一定能够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安定区宋家沟小学 李红霞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富有深度的教育实践指南。通过阅读,我深受触动,受益匪浅。
在教学方法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他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此外,他还提到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情景教学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尝试运用这些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他强调了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使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他们的道德品质、身体健康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只有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总的来说,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为我在教育道路上的成长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书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