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瓷,也叫象生瓷,是中国清代模仿禽、兽、虫、鱼、植物等形象造型的瓷器,名出清代朱琰《陶说》。 仿生瓷可以是仿拟人类、动植物、器物甚至是工具等等。仿生瓷以仿拟物体的外表体征,或是其材质或肤理为准,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为最高目标。仿生的行为早在陶器中就出现过,到了乾隆时期仿生瓷仿制的范围更加广泛,仿制的成品栩栩如生,几乎可以乱真。
乾隆时期仿生瓷兴盛的原因
1.皇帝本身对制瓷业的支持。
巨大的财力支持,是发展瓷业的保证。乾隆二年,“烧造钱粮并解瓷各费”,“于淮安关赢余项下,每年存留银二万两,为窑工、南匠及传办公事等用”。从乾隆四年起,“于九江关盈余内每年动支一万两,如不敷用,再行奏请添支,年满报销”。乾隆后期,“每年约用银七千余两”。按保守的平均值计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134年,每年用于御器厂窑工物料解运等项的白银约1万两,那么,总数就有134万两白银。所以,御器厂虽然“搏节钱粮”,但仿古创新是“不计工本”的。康熙乾隆盛世,长期投入巨额资金发展瓷业,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是当时瓷业得以较大发展的重要保证。
乾隆皇帝对艺术有所偏好,瓷器尤甚。乾隆时期瓷器有些品种是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烧造的,清宫档案里多可见到当年乾隆皇帝批给督陶官的批文,从批文中可知皇帝对瓷器的烧造有着非常具体的指示。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皇帝还多次诏令景德镇督陶官唐英仿造历代名瓷。据乾隆三年、六年清宫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曾斥责过唐英瓷器烧造粗糙,并曾传旨暂停烧造,责讯瓷器远逊雍正的缘由及烧造经费情况。这些记载都说明乾隆皇帝对瓷器异常喜爱、高度重视。
2.督陶官“唐英”在制瓷中的贡献。
清 仿生瓷白菜形笔舔
“唐窑”一般指乾隆时的景德镇窑,实则贯穿雍正、乾隆两朝,唐英就是当时杰出的督陶官。他博才多艺,并能“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经过刻苦钻研,居然成为“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的制瓷专家。景德镇在他直接管理和指导下,国内一线拍行秋拍藏品征集一叁壹〇一柒一叁〇〇肆成就惊人。仅雍正后期,短短几年间,便烧造出仿古品种四十余种,另有创新品种十几种。乾隆时又有更多的品种问世。《景德镇陶录》对唐英督窑的成就评价说:“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创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鸟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墨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坯体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輥輯訛这一评价,应该说是十分中肯的。
仿雕漆釉碗,清乾隆,高4.5cm,口径13.1cm,足径8.2cm。
仿木纹釉碗,清乾隆,高4.6cm,口径13.6cm,足径9.2cm。
仿石纹釉笔筒,清乾隆,高9.7cm,口径8.2cm,足径8.1cm。
五彩
仿斑竹五彩花鸟纹墨床,清乾隆,高2.5cm,长8.6cm,宽4.3cm。
在清代仿生瓷大为兴盛,乾隆时期尤甚。御窑场工匠们烧造技术精湛纯熟,对窑火釉色的控制可至随心所欲之境,加之有杰出的督陶官唐英主持各类精巧器皿的制作,仿生瓷器烧制可谓精美绝伦。且乾隆皇帝自命风雅,喜文善武,对书画、诗词及各类工艺美术品的爱好均极为狂热,在瓷器方面更是刻意求新。唐英为取媚于皇帝,专门为宫廷生产精巧之至的陈设器和赏玩品,仿生瓷便是其中的代表。乾隆时期仿生瓷大致可分两种:一种为造型仿生瓷;一种为装饰仿生瓷。前者仿器物的外形,后者则仿器物的纹样肌理,本品属于后者。这种 红赭、褐色两种彩釉绘制的木纹釉瓷,始烧于雍正时期,乾隆朝尤为精湛,造型丰富多样,有花盆、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