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全国巡演”走了约1/3,每一站都有满满的感动,这是我在办公室里,或者电脑前感受不到的,长沙有位小伙伴作了首诗给我,很长的一首诗,现场背诵,声情并茂,一字不漏,不知暗地里背了多少次,听得我老泪纵横。
但就是这样的温馨进程中,出现了一件让我出离愤怒的事情。
有个小伙伴,从某地千里迢迢来到另一地(保护隐私,隐去城市名),却遭到同行的男伴有企图的骚扰,让这趟行程变成了一次噩梦。
都是蚂蚁私塾的学员,线上在一个班级,平时聊得很好,本以为同行可以互相信任,却不曾想是这样的结果,我听到的时候有点不敢相信,这是我们私塾的学员?我希望她告诉我是哪一位,我会在现场指出他,并立即予以开除,但她不愿提。
这个事情最终没有酿成太过恶劣的结局,但却由此衍生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们在平日里,该以何种程度的信任感和身边人相处?
鸡汤教经常会说,当你给予他人信任,他人也会回报你同等的信任,然后扔给你一个案例。
我们以前也说过,让他人占便宜,是划算的,因为虽然可能有他人不回报的情况出现,但总体来说,你的收益最大,因为肯跟你交易的对象肯定比不肯吃亏的要多得多,总收益不仅要看单次回报的值,还得乘以回报的次数。
但这里有个前提,被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那就是这在多次博弈中才适用。
如果你跟身边人本就没有多少利益往来,并且互相之间也没有什么忌惮把柄在对方手上,那提前无条件信任他人有时候并非明智之举。
信任他人,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本来我们要同时顾到很多事,现在不用了,我们只专心干我们该干的事儿就行了,这样效率就高了。
但问题是,人性是最不可信的,因此我们才需要一些利益抵押,合同或者协议就是一种利益抵押,双方签了合同,利益受到了法律保障,我就可以先给你货,不怕你不给钱。
利益抵押是合同的底层认知,人和人的交往规则也同样共享这个底层认知。
跟任何人交往,都必须保有一份警惕,跟朋友如此,跟爱人如此,跟父母亦如此。
这么说可能听着有点不太爽,接着往下看。
人和人之间要节省交往成本,总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追求纯粹互信
这是弱者最喜欢用的手段,他们想节省交往成本,但又不想费劲设计,也没有能力去规避节省成本的同时带来的风险,于是只能选择“相信他人”,注意,他们在很多时候是不得不相信。
然而他们也是最容易被背叛的群体,很明显,因为他们无论是不是多次博弈,选择主动信任的次数都会更多,按概率遇到渣的次数也就更多,于是这也是一个最会抱怨,最会自怨自艾的群体。
第二个层次:用制度保障
类似于合同,如果你违约了,我可以起诉你。
这一类就好多了,万事写欠条,签协议,把条款订细,亲兄弟也一样。这种大多数情况不太会出篓子,但如果涉及的利益大了,也容易遇到撕毁协议的,比如某些P2P平台的坏账率就高达40%以上,跨国贸易中更是经常性遇到赖账的。
制度保障只能事后追责,对于君子有震慑作用,但对于走投无路的,或本来就是无赖的,则约束作用只比“互信”好一点点。
所以它的成本节省也不是太明显,否则银行就不需要跟你签了协议还要养一大帮子做尽职调查的人了。
第三个层次:用逻辑保障
这是最高层次的方式,从逻辑上决定了你不会背叛我,也就是说,“背叛我”对你来说,是极差的利益选择,它跟制度保障的区别在于,制度保障之下,当背叛的利益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会无视所有惩罚的。
但逻辑保障的核心在于,选择“不背叛”,你的利益始终是最大,且比其他选择都大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放心地去“信任”他人,其实这已经不能叫信任了,而是我通过一些方式,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常在交往中,把个人利益用逻辑的方式来保障的人,往往也是对社会心怀最大善意的那群人,因为所有的恶,都只在自己的心里——在未进行利益的深度捆绑之前,对每一个人都存有怀疑,然而在做完“前戏”之后,又能对每一个人有足够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总是不会让人失望。
所以看到这里,你会发现问题出在哪里?
为什么有些人信任别人总是被人背叛,有些人信任别人总是收到回报?
区别在于你是不是做足了前戏。前戏做得多,世界就更善良,前戏做得少,自然看起来恶人就更多。
这里的前戏,只有上面这三个层次的区别,并不存在亲疏之分,或许你说,父母怎么可能害我呢?当然,害你让他们内心痛苦,则他们的确更不容易害你;如果能让他们饱受街坊邻居的指责,那么他们害你的几率就更小了。
只是,这些都不能保证他们不害你,因为这件事上,他们跟你可能利益一致,换一件事,可能就是零和博弈了,一旦零和博弈,他们就可能会说着“为你好”,干着伤害你的事儿,所以不能从身份上去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相信,而是应该严格地一事一议。父母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你的好友和爱人了。
而我们在标题中为什么要说“越是身边的人,就越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呢?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懒,更容易对身边人选择直接信任。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一栽就容易栽大跟头,因为身边人要不顾名声背叛你的,都是利益足够大的时刻。
信任这件事,越是弱者,越要冒更大的风险,因为大家都更倾向于讨好强者,忽视弱者,所以哪怕同等条件下,人们也会更容易“背叛”弱者,因为背叛弱者的成本很低。
但弱者的所谓风险,说穿了,也仅仅是“没有收到自己预期回报”的风险而已,这或许本就不应该在弱者的意料之外。
所以信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存在失败的概念,身边人不身边人根本不应该是你放弃警惕的理由,所有选择信任而最后没有收到回报的,只有“没有做足前戏”和“本就不得不信任”这两种情况,前者是咎由自取,后者是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