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出现的地方,总会有好事发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一件事情的专注热衷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曾经废寝忘食的快乐已经很难寻回。是年岁增长带来的习惯和麻木?还是追求太多让生活本身迷失?

民间剪纸丨红红的窗花是很多人小时候对新年的记忆。每逢节庆或婚嫁,老人们都会拿出各式各样花样的剪纸贴在家中的各个地方。作为汉族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剪纸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因此剪纸也是一种吉祥和祝愿的象征。

郎苏华今年已经60岁了,退休的她把剪纸当作生活的重要部分。从三十多年前一次尝试开始,剪纸就成为了她最快乐的时光。甚至常常因为创作一个图案饭忘记吃饭,因为构思一个花样坐过了站。

郎苏华的母亲孙雪云是富阳有名的剪纸手艺人,从七八岁开始学习剪纸。老底子的时候,晚上只有煤油灯,孙雪云就在灯下用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剪出她发自内心的喜爱。

但年少的郎苏华对剪纸并不感兴趣,只是看着母亲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手上的动作,逢年过节给街坊邻里送去。好奇的时候,郎苏华也会学着摆弄几下,但也仅仅是好奇。

一次,因为上门求剪纸的人太多,母亲实在忙不过来,郎苏华尝试性地帮母亲剪了几样作品。那是一户街坊家的亲事,拿到剪纸的他们欢欢喜喜地把花样贴在柜子、嫁妆,屋里屋外。那时年近二十的郎苏华第一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绪,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我也和妈妈一样,每天都要剪。”

母亲的剪纸遵循着传统,而郎苏华在母亲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创新的内容。她将身边的事物、历史故事、生活场景都融入到剪纸当中,拿她自己的话说,“后来我妈妈就这么说了,她说她的剪纸不怎么喜欢,喜欢我的剪纸。”

尽管郎苏华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但她始终对于自己没有系统学过画画觉得很遗憾,“应该去学学的,”她说。

因此,她加倍关注着生活中的事物,用心观察每一个图案,随身携带者纸和笔,以便记录下每时每刻的灵感。

每一个剪纸作品都像郎苏华的宝贝,能够被人喜欢是她最高兴的事情,每次有了新的作品,她都要第一时间和她的知音们分享。

现在郎苏华已经退休,但她的剪纸生活却越来越精彩,给孩子们上剪纸课成为了她重要的生活内容,经过她生动的教授和娴熟的剪纸手法,学习剪纸的孩子们都能剪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在郎苏华看来,剪纸不仅仅是兴趣爱好,这是一门值得传承的手艺。因此只要对手艺有兴趣的人,她都愿意无所保留地教。但同时,她也从不强求对剪纸并不感兴趣的人,因为匠人贵在坚持,而只有热爱才能支持匠人们在自己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就是说你能经常做,人家能认可你做得真的很好,他们说你是匠人什么的,这是很光荣的,反正我也想做这一块,也想做到这么一个人,做不到也没办法,我还在做,反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