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都期盼有一个完整的家,能陪伴我,不让我孤单。家渐渐有了,虽然团聚在一起了,我却并不知道如何与家人创造愉悦的、有情感流动的关系。
今天来说说我与彭先生和孩子们的点滴片段。
①我和彭先生相处。我抱怨缺少陪伴,缺少理解。想所有的需求、情绪都渴望被看见。
我困在以前的痛苦里,精神上不能独立,总渴望彭先生能够拥有热情,把自己带离孤岛,于是想要改造他,有时唠叨让他感到不胜其烦吧。
其实他每天工作很忙很累,回到家想有个休息的场所,可是被两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和不理解他的妻子,破坏了。看到他打游戏我抱怨多。
我觉得是荒废时间,而他估计想的“可以释放一些情绪压力,在里面玩很爽。”
人呀不要以为光自己有负面情绪,别人咋没有“负能量”呢?
我自己经常发泄的方式可能是吐槽、叨叨叨、哭,看书,他不会这样啊,会默默扛、不习惯表达……
而他的负能量去哪里排解,而打游戏是个平衡的好方式,在那个平行宇宙里,可以排解放松方式。可以一遍遍感受胜利的即时反馈。有个自由空间。
我应该给彼此空间,对不喜欢的部分多一些新角度的理解和看法。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去包容。
②在和孩子们相处时,挑剔、指挥孩子。孩子玩水抢,嫌弄到满屋子都是水迹,闲难得打扫卫生;孩子外面玩沙子,嫌弄脏衣服指责;
孩子自己吃饭,嫌吃得太慢弄到身上地上到处都是;孩子开心地跑过来要我抱,我却让孩子自己看电视,闲抱着累。
在这种“陪伴”下,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要明白: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我们是夫妻,我们是母子,我们也是不同的,即便对方未必如我所愿,也不妨碍我们依然可以拥有良好爱的关系。
不来搅合消耗自己就好,可以各做各的。有事一起承担,想玩乐一起去玩。
而我也想靠活出自己,影响另一半和家庭氛围整体发生改变。变得温馨。就如最近特别喜欢的看的《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我想学习上面方法。特别赞,大力推荐大家这本书哦,可以让家庭和亲子,工作都有很大的改善。
而我自身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谁痛苦,谁改变,别牵连给最亲的人。
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在于陪伴质量高低。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爱你。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