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得去的家乡,回不去的故乡。
“周博”的故事说完之后。该说“拉里”的时光了。
“拉里”是在泉水的中下游了。准确的说应该是小溪。估计离上游得有几十米远,至少在这里是望不到“周博”的。那上边的水是共村民饮水之用,轻易是不允许污染的。而下边便是洗衣服的地方。
这里比上边的 “周博”天然很多,说它天然是因为它是由落在沟中的大石头形成的一块三角形的洼地。积水足够用来洗衣服。而石头风化后的条纹,很像搓衣板。平常用惯的地方会被磨平得像一块光滑的青石板。
暑假,晴天,午后,山里的瓦房还是很热的时候。小姑会带着我去洗衣服,她会将家里的衣服挂在简易的用木头削成的扁担的两端,一下能挂好几天的衣服。然后唤我帮她拿着一根棍子,估计有半米长。当时个小的我感觉还是能放在肩头,一端挂上我头天晚上换的衣服。跟在她身后。
要说那时,还没有肥皂还是奢饰品,估计在三叔洗脸的时候才会看到,满脸的泡沫。洗衣粉更是没有的。衣服基本是奶奶自己用靛蓝色染的土布,摸上去很粗很厚。
我们来到“拉里”,记得那是个是没有人的午后。小姑会把衣服放在水里侵泡一会儿,这泡在水里的裤脚的泥在水中扩散开后,随水流漫过石头的低处,迅速的往下流去。这样的场景,在我后来学到“清泉石上流”的诗句时经常会跳跃出来。
泡衣服的时候,小姑会给我摘水边的野花,我当时特别喜欢水边的深紫色的有大拇指大小的小花,花朵的形状有点像喇叭。之后,我便做在边上看她洗衣服。
只见她用手轻捧起衣服,在水边的石头上拍拍,然后按压,然后再将衣服放到水里,再在石头上拍拍,再按压 。这样便可以将衣服里的泥拍打出来。如此反复几次再放到水里清洗。
碰到大件的或者特别难洗的时候,就可以用上我帮忙拿的棍子了。还是把衣服放在石头上,用棍子反复地拍打,再从下边翻叠着拍打。如此衣服上的泥便会跟着水出来,用力时候还会溅到水面。泥点掉进清水里慢慢的晕开。刚刚要担心水会被弄混浊的时候,泥点便随水散开随波流去,片刻消失不见了。
而我这时候多半在玩着手里的小花,或在追蝴蝶,更多的时候把脚放在水里,别提多凉快了。
后来村里开始用水管接水到各户之后,便鲜少有人去“拉里”那洗衣服了。我最后一次路过那的时候,看见一群鸭子在水里欢快的游着。犹如我童年时的欢快……
这条溪水,一直沿着山势往下流。最后在“拉舍”那里折返往下,而春节回去家乡过年的时候,溪水处于干涸期,原本在水下的石头会裸露出来。这时,我们便会和五叔一块去这里的溪沟里翻螃蟹。只是我是很害怕螃蟹的钳子的,我多半都是提着小桶在边上看螃蟹的那一个。
“拉舍”是村里的另外一个土地庙,每逢年过节,杀鸡宰羊的时候。是要先将食物带到着土地公面前过半柱香火后,再上祖宗台上供奉完后才能开始食用。这是每次必走的仪式。对我来说还是比较神秘的,因为端肉食去过香火的必须是男的。
另一个土地庙旁有棵参天的古树。树根很大,树根护住的土,形成一个平台,根与根之间像一个个的台阶。有时候会有孩童沿着树根爬上去玩耍。整棵树很大,很大
一个人是抱不住的。它仿佛一个卫士守护着村子。
如果说,山脉的右边是家乡,那左边便是我的盼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