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一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
以我自身来说,我做过尝试,不断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但并不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就,只是为了自我救赎,准确的说,是扩大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所以我最最关注的点一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社会期待。当我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也没有取得更大成就而又变回原来的那个我时,我看似又回来了,往后退了,舒适区缩小了,其实不是,每一次尝试总是一段人生经历,总会有收获,我会把那些觉得不喜欢的不合适我的抛弃掉,而我真心喜欢真心觉得好用的,我或许会因一时疲惫会放下,但充足的休息后,我最后总会重新再捡起来,希望能化成自己的本能。
如果说不希望获得社会认同和取得更大成就就太虚伪了,但这只是顺带,如果跳出的那个动力不是发自内心的而主要是为了别人的眼光和期待,或许有人可以,我清楚的知道,我自己是不行的,我估计自己得失望心累而死。
不对,以上是我20岁之后混合了现在行为的做法和想法。什么是充足的休息后?——大概就是现在。现在我正在尝试着捡起一些自己丢掉的东西。
而跳出心理舒适区这个事,我其实从小就在干啊,上学的时候为了满足老师和家长的期待,也就是社会期待,一直逼着自己当一个好学生,结果就是我迷茫了,厌恶了,因为我觉得不是在给自己学习,我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像是一根橡皮筋,不断的拉拉拉,结果就是疲软了,没弹性了。
而且上学的那会儿学到的真理是“世界是物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时候的我找不到目标,因为对于“物质”“经济”一类的东西觉得枯燥又乏味。也是长大思想成熟点后吧,才发现自己更倾向于“唯心主义”,如果说“唯物”有助于人类探索世界的规则法则,那么“唯心”则是能帮助人类个体认清自我,强大心理,实现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我现在坚持认为唯物唯心是辩证统一的。
而现在回过头来,我发现自己上学的时候让自己拼命记住的知识都是很有用的,又在试着把对自己有用的重新捡起来。
而如今,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再一次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这一次是从看故事跳到了写东西。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学习。但我并不想强迫自己,顺其自然就好,因为我其实非常担心自己再一次没有弹性了。
事实上我觉得自己能看破很多东西,但就是看不破一个“我”字,就像现在,我正在执着的挖掘自己的内心,恨不得分析个三百六十遍。
但我也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了,一个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继而才能学会爱亲人,爱朋友,爱别人。我觉得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是的,如果你自己都把自己给放弃了,那么没有人可以拯救你。这就是自尊自爱,或许这也可以叫做——人格的独立。
如果哪一天,我真的把这个“我”字看破了,大概真的就离大彻大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