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于“西大”,思于学校,成于学生
信阳市平桥二小 杨磊
为期一周的“校长领导力提升与专业化发展”为主题的信阳名校长培训,已于5月15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们一行60多人,满载着沉甸甸的收获,离开了美丽的自然山城、文化古城、科技名城、古都重庆,踏上了返程的高铁,一路饱览南国沿途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任心绪随着火车的飞驰,一路遐想。火车大约需要运行七个小时,这样,一路上就有足够的时间回顾一周来的学习、生活,回顾一周来在西南大学接受培训的点点滴滴,找寻着那里的每一位老师由课程内容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宇宙收索”(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小宇宙之说)着我的教育梦想。
这次培训,市局郑祖胜局长陪同我们一直坚持到最后,感动得我们一行人谁也不好意思懈怠。直到培训结束,还依稀记得郑局长在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5月9日上午,培训班正式开始,双方领导分别做了动员讲话。其中郑局长的讲话催人奋进,令人心动。郑局长说,“组织本次培训,目的在于促进校长尽快成为管理高手,成为专业高手。让各位校长,通过此次培训,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办学理念,有更深层次的所思、所悟、所获、所得。让我们的校长,以着眼全省,放眼全国的气魄与视野,去寻求发展革命老区的教育之道,让我们想在高端,学在高端,谋在高端,干在高端。”郑局长对校长的高品质培养与定位,让我们对此次赴西大培训,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作为培训学校,因为深谙市局领导的初衷,安排的课程契合实际,授课教师高屋建瓴,博士,博导,高学历层次,让我们感受其学术成就的显著。此次培训,又不乏来自他们当地的全国知名学校的校长。其中张克运校长给我们做《校长之道》的学术报告,甚是难得,对我们一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克远先生从校长应该思考的纬度入手,借用肖川博士对名校长的解读:不要以为你是名校长,你所在的学校,在多少年以前,已经是名校了。换句话说,是学校成就了你这位名校长,没有学校,没有名校,你将什么都不是。他说,而今,固然你是名校长,那么需要叩问自己,你到底名在哪里?
这里我想借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来作答。“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于是这就必须思考:我把教育带向何方?我把教育做成什么样子?等等问题,我想所有问题,都应该从校长的教育思想中找答案。
张校长带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得出结论:校长的全部尊严在于教育思想。 对此观点,也许会有人追问,校长的教育思想会从哪里来?答案:当然要从教学实践中来,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任何脱离实际的思想,都将是纸上谈兵,最后终将是昙花一现。尤其是当前以分数论输赢的时代,脱离了分数,就相当于远离了广大群众。因为平民家的孩子,通过不懈地努力,考出理想的分数,才是改变命运的途径。因此说,分数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成功成才的天然通道,是实现他们光荣与梦想的不二法门。
可是,分数是不是学生的全部?能不能以分数去衡量学生的全部?至此,非常认同张校长的观点:不谈分数过不了今天,只谈分数过不了明天。于是张校长又呈现了这样的教育思想:该上学上学,该放学放学; 该学习学习,该玩耍玩耍。如此朴实无华的思想,观点,其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我想所有这些,都是他对教育最彻悟的认识,最深层次的思考。
张校长还对当下的教育进行了剖析,他惋惜地说:“我们的教育,使出了洪荒之力,却做了很多坏事。”我想正是因为他有这样与众不同的觉醒,所以在当下铺天盖地都在爆料60%、70%,甚至更高比例的升学率的时候,他却把视角转向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20%、30%、40%的学生。 他带着我们思考:一时的考分高,是不是将来就一定非常有成就呢?为此他列举了201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改革开放30年,一共有3300名高考状元。可是任何一个行业的成功人士,都找不到状元的影子。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的教育需要多元化,而不能只关注分数。“我们当下的教育走得太快了,要等等落下的灵魂。”这灵魂是什么?是关注人的个性发展,是体现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也许,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我们的教育需要改改了,重分数而不唯分数,重知识而不唯知识,已经势在必行了。于是全国各地,在国家课程之下的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
通过走访很多学校,我发现有的学校真的做的非常好,可是我仍要重申张克运校长的观点:不谈分数过不了今天,只谈分数过不了明天。而且注重“今天”,关注“明天”,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方式作为导向。
也许是无意间的巧合,这次培训安排的的最后一课,恰好就是我们需要的,与张克远校长的课程相互关联的,关于教育的评价与走向问题。 这一课程评价的核心原则是“因材施教”。袁顶国教授以学术的视角,带着我们进行了深入地剖析。而且还把我们带进古书里找寻评价的理论依据。《礼记. 学记》有云:“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尚且知道一方面关注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与能力的培养。
袁顶国教授根据美国教育家拉尔夫.泰勒的教育评价理论,帮我们定义了“评价是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是基于评价而展开的教学。 袁教授还告诉我们,评价是基于目标的评价,是要把目标转化成一定的标准 ; 评价是要定在标准之前。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标准的盲目实施,就容易造成评价走过场,最终也就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他还强调,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关注三个层级:
第一,关注新时期教育方针:德,智,体,美。
第二,就“智”方面,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定。他说,脱离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没有方向的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将是徒劳。
的确,我们不能违背“人的第一性是社会性”这样的定律; 不能像个别家长那样,不切合实际地拔苗助长。曾经有人披露,有些家长让孩子上那些纯粹的国学班,几年下来,发现孩子只会读一些经典的书,其他社会活动十分欠缺。有的甚至与社会格格不入。因为孩子在成长,教育不能重来,违背教育规律进行拔苗助长,最终会贻误孩子。
第三,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按照泰勒评价理论,主要从以下六层阶进行:
1、知识的记忆。记忆应该是学习知识的基础,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背诵永远是不可却少的教学活动。这就是《道德经》里的“有为”的逻辑。而且也只有“有为”才能“无为”。
2、知识的领会。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应该处于学习的第二个的层阶,因为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如果学生呈现“俗人昭昭,我独混混”的状态,那他一定不能达到学以致用。
3、知识的迁移。学生掌握的知识,由此处拿到彼处,还能不能运用自如,这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懂真会的有效方法。这一侧重点的引导,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环节。
以上三个环节,作为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各级各类学校运用的都很普遍。这种评价体系,关注的是“术”的层面,对于培养工匠式的会考试的学生,一点也不成问题。可是要考察学生是否会创造,是否会生活,是否会判断,那就难以保证了。为此按照泰勒的评价体系,还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会分解,学会评价,学会创新”。可是现实中,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常常是被忽略掉的。究其原因,是在于校长的教育理念,在于老师的教学主张。是由于思想的牵绊,理念的制约,使得教学仅仅走在了最低级别的层面。
那么,如何做好知识的“分解、评价、创造”呢?接下来,沿着袁老师的讲课思路,谈谈我自己的一点感悟。
4、学会分解。这里对于知识的分解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关注知识的来源与产生,就如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追根朔原,查找知识的出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理性的思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体验。
其次要关注对于知识学习的发散与拓展。就好比是语文的学习,由一篇带一本,由一本带一群。这种对于知识分解的评价,让学生在学知识的时候,不只局限于学习知识本身,而是要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层阶学习定位。
5、学会评价。评价是一种技能,又是一种价值体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学生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批判性,是否具有指导性等等,考验的是学生的评价能力,是认知的高度、深度与广度。
6、学会创新。创新,是指学习者的思维具有发散性,重组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之说,意思是学习者不仅仅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是像叶圣陶老先生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此例子,学会思考,学会创作,学会迁移,学会运用。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高质量的。
哦!教育领域中的评价,以价值追求而论可分为传统教育评价与现代教育评价两个版块。传统教育评价服务于奖惩或选汰,现代教育评价着眼于被评价者的发展。传统教育评价以量化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外在评价为支撑,现代教育评价依靠质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内在评价为依托。
我们的教学,关注上述六个方面的评价,是从传统教育评价服务于奖惩或选汰,转向现代教育评价着眼于被评价者的发展; 是从以量化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外在评价为支撑,转向依靠质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内在评价为依托。这样的评价才是真正实现即关注“今天”,又关注“明天”的教育导向。这样的理念,应植入于校长的思想深处,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细微处。沿着这样的教育导向,我们孩子的知识才能过得硬,我们孩子的未来才能拼得赢。
2017年5月15日于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