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活动的由来和意义》

今天是9月28日,孔子诞辰。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世如长夜。”元朝武宗曾赞誉孔子:“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孔子承载了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后世深远。现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

孔子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决定了后人对他的尊崇。中国人把孔子誉为“大成至圣先师”,每逢孔子诞辰,传统中国人都会举行隆重庄严的祭孔典礼纪念夫子。古代日本、朝鲜也崇尚儒学,亦有祭孔,并一直保留至今。韩国每年都会有大型祭孔仪式。

祭孔典礼古时称“释奠礼”,“释奠”有陈设、呈献之意,指在祭典中陈设乐舞、呈献祭品,以示敬意。

孔子一生倡导笃行的儒家思想,不仅仅属于中国、属于东方,也属于全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上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普世价值”“人类共同伦理”等,被镌刻于联合国总部大厅。

后来,由于孔子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备受世人尊崇,所以后世释奠的对象逐渐以孔子为主,释奠便成为祭孔典礼的专属名称。自汉代起,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此后延续不断,祭祀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

每次祭孔大典上,祭孔乐舞都是最华彩的篇章。

祭孔乐舞发源于尧舜时代的箫韶乐舞,是华夏民族保存至今最为悠久的古代乐舞遗存。它融歌、乐、舞、礼于一体。歌,颂圣贤之德;乐,合中和雅韵;舞,表谦逊礼让。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完全符合孔子对韶乐“尽善尽美”的评价!

“释奠”原为中国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礼记》云:“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早在周朝,学校每年都要按季节释奠先师,当时的先师并非特定的某一个人,凡是过去对教育有贡献的已故教师都是祭祀的对象。

孔子主张通过乐的学习来修养完善人格,祭孔乐舞秉承了夫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垂训,以文雅的歌词、古朴的舞步、平和的曲调,展示了儒家思想礼乐教化的精髓。

再看看祭孔中的舞蹈,是谦逊礼让、立德立容。在祭孔大典的三次献礼部分,要跳佾舞(即排成队列的舞蹈)。佾舞又有文、武之分,跳文舞(羽舞)的舞者,手持龠翟,代表着垂衣裳、行拱手礼就可以平治天下;跳武舞(干舞)的舞者手持干戈,代表偃武修文、投戈讲艺。

祭孔佾舞的“授、受、辞、让、谦、揖、拜、跪、顿首”等舞姿,以及“举、衡、落、拱、呈、开、合”等舞具动势,完全是一套中华古代礼仪的规范动作。在佾舞表演过程中,会将进退步法和揖、辞、谦之礼在每个乐章各重复三次,通过三进、三退、三揖、三辞、三谦的表演方式,一而再、再而三的体现揖、辞、谦之礼,将相互间的恭敬之礼做到极至。

乐舞中的音乐是八音齐奏,中和雅致。祭祀典礼所用八音古乐包括金、石、土、木、革、丝、竹、匏,共八类一百零五件乐器。其中编钟、编磬作为“金石乐”,是古代宫廷雅乐的标志和代表。在曲阜孔庙的前面就有一块牌坊,上面写着“金声玉振”四个大字,意为赞扬孔子的思想像编钟、编磬的奏鸣一样,高雅纯正,绵绵不绝。

在古代,一个人学习了佾舞,就可以容貌端庄、进退得当、彬彬有礼。正如荀子《乐论》所说:“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乐舞中的歌词是颂扬先师,诗经神韵。不同的朝代,都是歌生持着笏板高声吟唱,四字一句,古朴典雅,与《诗经》的雅、颂部分如出一辙。而且内容以颂扬孔子生前的业绩为主,每一句都有典故,大多出自《论语》《诗经》《大学》《周礼》《尚书》等古籍,文化传承一览便知。

这篇文章对祭孔活动的由来和意义介绍得很全面,分享给大家,一起学习。

祭孔乐舞,一唱一咏、一举一动,无不含藏中国古代雅乐博大精深的思想意蕴,寄寓着古圣先贤寓教于乐、移风易俗的良苦用心!

释奠重兴,民风归厚;圣教重兴,天下和顺。祭孔关乎世道人心,关乎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称为“国之大典”名副其实。

孔子一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世人作出“修齐治平“的最好榜样。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对夫子的诚敬释奠,既是对尊师重教的倡导,也是对圣贤教育的弘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