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始不久我还拍了拍身旁激动得几次改变坐姿的小伙伴,取笑他:小伙子,没见过世面(MJ)吧。他环视了前几排的观众摇头道:我觉得所有人就该像在演出现场一样、一起动起来啊!一时我的精神也为之舒展。推荐大家去看《波西米亚狂想曲》。如果你像我一样担心过,不,这不是勇踏星途的鸡血励志片,不是金石可镂的鸡汤成功学,它更像一部取材和剪辑如有神助的纪录片,毫不凄苦又如此悲壮。
导演没有特别精心去刻画和渲染“催人泪下”的镜头,而是真实捕捉住生活中时时闪现的人性的光辉,加以艺术的叙事与拍摄手法,让我们去深沉体会,回味。我猜他对凄凄艾艾的情感是十分克制的。
在Freddie 和几位乐队成员艰难道出染疾事实一场中,阳光富有神谕意味的光线透过天花板投在圆形排练厅里,一种凝练和宁静的氛围暂时代替了悲恸和共情;还有之前在Freddie试图找回自己的“母舰”,最后成员们重新接纳了他的一场,乃至和玛丽一起的每一幕,镜头里都不曾出现令人沉溺其中的煽情。
就让观众的记忆永远停留在Live Aid的演出盛况中。就像Bohemian Rhapsody,像 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Don't stop me now ,还有 We are the Champion(最爱的四首作品)中,充满着史诗般的光泽和荡气回肠的力量,而从不展现低回酸楚或哭哭啼啼。
影片甚至回避了天才正式落幕的悲情,只是偶尔表现一下渗透在艺术家眼神里和骨血中的、时常被庸庸碌碌的大众所视而不见的那团流着剧毒的孤独,是如何成全着他,又不时钻心地咬噬着他。
倾盆大雨那天玛丽的梦让弗雷迪痛彻心扉的一幕的出现,可能是出于导演对queen 心疼的偏爱;援助非洲Life Aid群星演唱会上,或许也包含导演告慰粉丝和自我的演绎成分,但这一切无不促成了影片的成功。
人模狗样的娱记们在乐队新专辑发布会上卑鄙无耻地咄咄逼问,语不激人死不休地挖坑,和保罗的丑陋讨厌如出一撤。导演那种将人逼得天旋地转的心狠口辣,用特殊的拍摄手法加以强调地展示出来,反映出明星的私隐被侵扰,就像实验室里的被固定在强光下的软体动物那种处境。
透过影片我们还得以一窥乐队成员合作创作时电光火石的灵感默契,不得不说每一位主演都贡献了杰出的表演,所有冲突转折的处理也让观众心里妥帖,而主唱的扮演者——拉米·马雷克的表演则贡献一个空前绝后的Freddie——馈赠给了现世本无缘的我们,他值得向他起立鼓掌致敬。拉米·马雷克以此片获得了91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当属实至名归。此外我尤其喜欢吉他手的扮演者格威利姆·李。
人们能毫不费力便发现Queen的许多音乐、以及他们的歌声中,具有某种超然于世的神性,正如Freddie宣告的,他们的音乐是能够到达天堂的。Made in Heaven。
杜普蕾的一位朋友听到她演奏,曾一语道破,像她这样拉琴活不长。一位听过Freddie唱歌的制作人也不幸言中,像他这样唱歌活不长。在他演唱某些歌曲时,总能够看到他的心,从一颗火种跳跃成火苗,随着他演唱至情深处至音高处,通体发亮,似乎顷刻间就将崩裂躯体,冲垮而出。
身为非骨灰级歌迷,还是心痛的哭了一通,不为人物、情节或情操,而是在影片精良制作与精心布置下,完全的允许音乐触动自己,任由它每一次穿透身心时,纯粹地、被其中的灵性和大美所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