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生病,也许是因为经常不快乐

小宝一岁半多,第一次遭遇反复发烧,烧退后不肯进食,我想起大宝一岁多第一次发高烧,退烧后连母乳都不肯吃,最后有朋友提醒可能是咽峡疱疹,去医院检查,果然是!

当时第一个反应是,小宝也是咽峡长疱疹了!虽然这是自限性的病,但是不吃不喝的状态对大人孩子都是很大的考验。

没有犹豫,立即带小宝去医院检查。

果然不出所料。

医生直接问:打点滴吗?

我惊呆了!说:打点滴是不考虑的,孩子第一次来看病,还没吃过药呢,你给开一些温和点的、简单点的、各种成分比较少的药……

轮到医生惊了!他看了看病历上的出生日期,用不能置信的口气说:一岁半多了,第一次来看病?没吃过药?

我更惊了:这很奇怪吗?姐姐快5岁了,除了预防针,也没有打过其它针啊!

满室震惊!然后一群妈妈抱着宝宝围上来,这个说:我家7个月,打了好多次点滴了;那个说:我家一岁多,从6个月后每个月都来医院打针,吃药根本好不了……

我被震撼了!

虽然一直都知道,我们国家存在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的情况,但是统计的抽象数据远远没有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更能带来触动!我看着那个小小的6号诊室门里门外十来个妈妈,怀里的孩子都不超过3岁,都是医院的常客,心里堵得慌,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从医院回来,小宝不肯吃药,挣扎得非常厉害,所以象征性地喂了两次,就没有再喂了。这时,微博上有个妈妈私我,说她的孩子一样的情况,但是打了三天点滴。

我想,除了医生的过度治疗和过度用药外,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这么“弱不禁风”了?

有人会说:环境污染严重啦,食品不安全啦……,有什么办法呢?这些我们都改变不了!

是的,这些大环境我们都暂时改变不了。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为孩子创造的小环境呢?我们的养育方式和理念呢?

又有人说:这与孩子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关系呀!

首先,我们的民族是个非常重视“喂养”的民族——甚至过分重视“喂养”到让人感觉养孩子和养猪没有什么区别:给好吃的、尽量多吃、长胖点、少动。

所以,很多孩子被迫早早断奶改喝牛奶(很多人认为牛的奶会比认得奶更好,不知道是不是也认为牛比人更好?)、被迫过早过多摄入难以消化的肉类、过度喂养、太少运动,这些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孩子完美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到破坏、积食、运动不够,间接结果是孩子被迫进食、限制运动,心理压抑,情绪低落。

另一方面,对“喂养”的重视还体现在“精细”或者说“精致”上。玩具、用品每天要消毒,湿纸巾、洗手液大量使用,爬行有专门的爬行垫(爬行垫外不能爬,更别说外面的地板上了),永远比大人穿得多,不许玩泥巴、雨水、沙子(决明子代替)、落叶……

我见过的最极端的例子是:1岁左右的孩子出门,不许碰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也不允许别的小朋友碰孩子的推车(如果被碰到,保姆得回家洗一遍车子),不允许和别的孩子有肢体接触,大人穿短袖的时候,给孩子穿两件长袖。

孩子缺失了少量持续接触细菌病毒的机会,却积累了很多难以排出体外的化学物质;孩子没能体验自由玩耍的快乐,感受到的多是被否定被限制的压抑,又被“过度保护”,逐渐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孩子的身体,能好吗?

其次,当孩子生病,大多数家长做的,不是寻找病因、帮助孩子增强抵抗细菌病毒的能力,而是“尽快地消除症状”。

比如孩子咳嗽,我们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咳嗽,不去修复孩子的呼吸道粘膜,只是要求医生“尽快止咳”。

比如发烧,有各种原因,很多情况下孩子都可以物理退烧,发烧24小时内验血没啥用,可是我们不管,我们只要求医生“尽快退烧”。

举这两个例子是因为咳嗽和发烧本身都不是病,只是身体免疫系统抵抗细菌病毒的一种表现,发烧和咳嗽都有一个展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身体不断激活和调动免疫系统,病症也就是在免疫系统与“外来侵略者”不断交战中展开,免疫系统在实战中不断得到增强,并在很多的时候最终战胜“外来侵略者”,使人体恢复正常。

大多数的感冒、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手足口等都是自限性的疾病,也就是自己会好的。有个玩笑,说“感冒了,吃药2周就好,不吃药14天就好。”

而如果过早的针对症状用药,控制了症状,引发症状的细菌病毒还在身体里,病因并没有消除。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某某医院的医生很好!上次我孩子得了……病,去某某医院,医生给打了一针,立马就好了!”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想:病程的展现有个过程,那疾病的去除也有个过程。打一针立马就好,那一针要么就是不必要的,要么就是药性太强了,对孩子的身体好还是坏?而且,我们以这个评价医生和医院的好坏优劣,那医生能不拼命开药拼命打针吗?

第三,重身体轻心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的民族对于孩子身体的过度呵护与对孩子心理的过分轻视形成鲜明的反差。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心理对身体的影响,但很少人能知道,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记得看过一篇文章,《生病的孩子,八成是因为伤了心》,比较详细的描写了情绪和心理对孩子身体的影响,看了让人震惊不已。也曾经听一些咨询师说过,6岁以前的孩子,大部分的病是对父母控制的愤怒和反抗投射到身体上。如果说这些都是没有量化数据证实的,那以下这些可就是真实的调查数据了: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在2004年8月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指出,三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同时,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

而现在对比10年前,中国儿童的笑不是更多,而是更少,不是更灿烂,而是更沉重。

我和朋友都曾陪自己3、4岁的孩子在倾盆大雨中玩耍,玩水花、踩水坑,孩子笑声不断,事后也并没有感冒、发烧等。到夏天,更是让孩子长时间玩水,孩子一次也没有因为玩水感冒过。当然,这也与孩子身体素质好有关。但是,孩子良好的身体素质正是之前一直放手让她开心的玩的养育方式下养成的啊,我的孩子是提前剖腹产出的,很瘦小,出生的身体基础并不是最好的。

记得孩提时在农村,放学回家遇上下大雨,干脆收起伞在雨中奔跑、玩耍,淋得浑身湿透,但是那种自由自在的酣畅和欢乐是无法形容、无可替代的(80年代的人,很多人有这个经历吧!),印象中也并没有因为淋浴生病过。

同时,我相信很多人也能够记得这样的经历:自己很想做的事被父母武断地拒绝,甚至还遭遇到讽刺、批评和打骂,内心的委屈、痛苦和憋闷,很久都消除不了,一直压在心理,吃饭不香、干活没劲,整个人仿佛大病一场,精、气、神都被抽空了。

每次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身体这么好?我都会回答:“她每天都很快乐!”不是说快乐的孩子完全或者绝对不生病。我的孩子也在季节变换的时候也会不小心感冒、发烧,但是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凭借自身的免疫系统和适当的护理自愈,而不需要依赖吃药或打针。除了预防针外,孩子没有打过针,吃药的次数也不需要5个手指头来数。

正如中国有句古话: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状态好的人,身体的各个系统机能都达到最好(包括免疫系统),应激反应灵敏,系统间协调作用顺畅,抵抗力自然强了。

而且,在我看来,哪怕心理健康不能增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本身也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这个社会很多四肢健全、体貌端正的人,但又有多少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白21天课程的最后一次作业啦,不知不觉竟然坚持下来。马上就毕业了,翻翻课程笔记,想想这些天自己的努力,很...
    爱丽丝的猫_69d0阅读 285评论 4 3
  • 假如青春是一部没有主角的影片 岁月就像是编剧 能给每个人一段怀念 在你的事件里出现 我们结伴而行的身影越拉越长 也...
    文艺大壮阅读 174评论 0 0
  • 5. 洛川从公司里出来时间还早,洛川去旁边的公园看大爷大妈跳了一阵舞;又去书店逛了一圈,每周去三次的地方,也没什么...
    叶臻2019阅读 404评论 0 0
  • 路线篇 第一天 泸州-重庆-武隆(方案一:火车北站坐到武隆火车站 25元比汽车稍慢。方案二:龙头寺汽车站/菜园坝/...
    长生月阅读 1,130评论 0 0
  • 多米尼克是Fountainhead的女主角。她高傲,冷艳,瘦削,爱讽刺。她爱过两个男人,Howard Roark和...
    Maya3319阅读 25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