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看到一部陶红主演的电视剧《河洛康家》,挺有感触。晚清同治年间,康家主人周若兰以河洛镇康家店起家,几经曲折,终于使康家店成为河洛一带赫赫有名的行旅客栈。及至幼子康悔文长大成人,其秉承“留余”古训,由农而商,以商养农,商农一体,最终形成了“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盛世伟业。
现在的电视剧小鲜肉当道,对于我这个80后的不是太有吸引力了,还是喜欢一些老戏骨演的并且有一定意义的故事情节的电视剧。这部剧给我就下印象比较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康家女主人周若兰(陶红饰演)与土匪断指乔的感情纠葛
断指乔原是一名富商的儿子,因为一些原因生意失败,父母亲也因此去世。所以走上了劫富济贫的土匪之路。而原本可能与他定亲的周若兰也嫁给了康家的小儿子。康家大儿子为了拯救百姓免于洪水决堤的危难选择了拦截朝廷粮食以身填河的壮举。正因为这件事康家一门两进仕而变成一门两死,康家小儿子即周若兰的丈夫也为追讨兄长的冤情而去世。从此,断指乔与周若兰就结成了不解之缘,康家生意及家人危难之时总有断指乔在背后暗暗地去帮助。每次见周若兰都会送一面造型独特的西洋镜子。此时的若兰是开心的,心底对这个男人也是欢喜的,他成了她的支柱。但是在那个时代却是无奈的,一个寡妇怎能无所顾忌的和一个土匪在一起呢?所以这终究成了周若兰永远也得不到的梦。在断指乔被坏人宋海平用阴谋斩首,这段情终于终结,若兰也因此一夜白头。看到这里不由自主的眼泪往下流,古时一个寡妇要追求自己的幸福谈何容易,只能把孤独和苦闷埋藏在心底。再看现在结婚离婚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那种深厚纯真的感情也变得稀有且珍贵。
二、康家的教育及祖训
自从康家两个儿子冤死后,康家儿孙从此开始从商。成就了在当时非常有名的豫商。在教育上康家主要以儒家的五常作为做人的标准。即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对于"信"字剧中用了个故事印象很深,爷爷让小孩时的康悔文去借钱结果没有借到,而后用爷爷的一个借据就借到了。因为小孩子还没有积累到信誉所以别人不会借,而爷爷及康家这百年下来在当地积累了很好的口碑信誉所以才能借到。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一言一行其实就是你个人的品牌,当你不珍惜它丢了"信"字,终会自食其果在社会上无法生存。
剧中很大篇幅是康家商业王国的积累过程。从商除了眼光、智慧、胆识主要是他们的家训也是经商之道"留余":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留余文化在河南乃至全国源远流长,不仅是河南豫商精神的传承和写照,也是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都说无奸不商,但真正能够几百年还能存活的定是这样共赢的有大格局的经商之道。
通过演员们的扎实的演技及对于故事的演绎人物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心情也跟着剧情跌宕起伏。这就是好剧,不是靠光鲜的颜值,不是靠时髦的没有营养的网络语言。它一定是有内涵的发人深醒的,希望能多拍一些这样的良心剧少一些华而不实的肥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