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解】
这一章的版本断句差异甚多,大意虽同但细节有异。上面列示的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文本和断句方式,下面在解释的过程也对其他断句和版本做简单介绍。
本章第一句有两个关键字,“冲”和“或”。“冲”在这里作为形容词描述道的虚以待用的存在形式,被认为是“盅”的假借字,而“盅 ”字意器虚,空杯子的意思,做空虚解,用法类似于第45章中的“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而本句末尾的“盈”字做器满解,两者正好呼应。除此之外,还有将“冲”解为“和”的。“冲”的本意是水涌流,冲激,引申为混合、融合,与第42章中“冲气以为和”意思相同,描述的是道作用于现实的方式。这种解释与后面的“用”之一字相合,还可表现出道作用于万物时的潜移默化和久久为功,所以有“道者用之以冲”的说法。后来道教的一些典籍中将这个“冲”字进一步具象化,说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冲者阴阳和气也”,算是更好的形象化的解释了。从网上搜索到的资料来看,目前主流的解释应是以前一种为主,但个人觉得解释二更能保持文章前后的一致性,大家各取所需吧。
接下来的一个“或”字在原文中感觉语义上甚不连贯,个别有将“或”字强解为“常”的,但又自古没有这么个用法,所以大多译文中似乎都将其自动忽略了。这个“或”字在不同版本的道德经中又分别写做“又”、“有”和“久”,有训诂者建议取“久”字,认为“作“久不盈”,久而不盈,所以为盅,殊胜今本”,意思是空杯子,或者说不满的杯子才是好杯子,有用的杯子,满了,装不进去了,道就不能“用”了,所以永远不能满!有一定道理,但个人以为如果“盈”不是非要强解为“尽”的话,取个“或”字似乎也未尝不可,可以用以表述道的无尽、道的变化以及人对道认知的有限。换个说法,会不会有脱离道的存在?可能有吗?不确定?那就暂且保留一些不确定性吧。老子也未必会想把话说满吧?
下面再来说一下“万物之宗”。前面第一章曾有过“万物之母”,和这里的“万物之宗”有关系吗?如果有,啥关系呢?前面说过“母”字是用来描述道之有对万物的孕养之功的,那这里的“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说是“万物之宗”可又不确定,前面加了个“似”字,那还有可能不是吗?宗本意为祖庙,是祭祀先人的地方,在父系社会里代表了男性一方的传承,不管古往今来如何开枝散叶,宗庙的作用就是让人能寻到自己的根。因此,宗也就代表了整个传承谱系中最久远的那个开创者,正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所描述的演变与进化,一个“宗”应是最恰当的总结了。所以,“宗”用在这里是用来描述道对万物演进所起的作用。从这个“宗”来看,前面的那个“冲”似乎更应该解为“和”,宋代的陈象古所著的《道德真经解》中说:道有冲和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而万物因冲和之气以生,故曰似万物之宗。前后连贯,语义通顺,很有些道理。那为什么又要在前面加个“似”呢?我们认为我们所理解的道可生万物,然世间万物一定都是我们所认识的道所生吗?凡事留一线,老子又一次没有把话说满!
接下来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道家所倡导的与世无争, 往深了说可以是随波逐流,再往深了还可以是同流合污,总之是以道的存在形式来隐喻一种处事方式,具体好坏要看个人的心性如何。对此我更欣赏王弼的解释: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这实在是我等普通百姓于尘世修心养性的真谛啊!网上看到几句话,我略做了一些修改,可作为上面四句的线描:
修一身正气撑天地,留些许邪行镇小人;
雕七分侠骨行天下,带三分痞性戏红尘;
存半点猖狂笑王侯,去满腔赤胆照昆仑;
藏九成智慧避灾祸,露一缕锋芒除秽尘;
通八面圆滑存俗世,固一方棱角守初心。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也可以看作是对后面“湛”字的说明,是道隐没于世间的方法。“湛兮似或存”在其他版本中也有写做“湛兮或存”、“湛然常存”,解意也与前述类似,不再重复。值得一提的是,这句里也有一个描述不确定性的助词——”似“,到此,前面的每一句都描述了某种不确定,有意思吧?
最后一句只有一个”帝“字想说一下,目前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将其解释为上帝或天帝,以组词来解字,只能让人更糊涂,不如直接解释为神话中创世神或宇宙主宰者更为清晰。提醒一下,这一句中有个”谁“,同样是描述不确定性的。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一章按照上面的理解整理一下:道,冲(盅)而用之,似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译过来如下:道流注入世间,作用于万物,似乎永远也不会满溢;道作用于万物是如此的深远,象是万物的根本;道隐藏了锋芒,摆脱了纷扰,收敛了光耀,混同于俗尘,隐没于世却似无实存。我不知是谁创造了道,但好像在神话中的创世神出现之前,道就已经存在。
解释完了我们再来说一说这一章中的四个不确定用词,四句话,四个不确定的表述,要说老子无意为之,我是不信的。所以,应该是这样,老子要介绍他所理解的道,但道宽广博大到无边无际,老子也不敢说他全都搞清楚了,因此他以他尚未理解的内容为边界划定了一个范围:第一句描述道作用于世间范围,对是否横向到边表示了不确定;第二局描述了道作用于万物的深度,对纵向是否到底表示了不确定;第三局描述道的存在形式,对是否有实体表现表示了不确定;第四句描述道的产生,对生产的人(也许不是人)和时间表示了不确定。如此理解这一章是不是更有意思了一些呢?
做个总结吧!道德经的第四章集中向我们介绍了道最边缘、最深邃、最久远、最不可思议的部分,包括作用的广度和深度、存在的形式以及产生的猜想,涉及了先验主义与不可知论,老子提出了可能但均未予确定,许是留待后人去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