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而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无疑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那么怎么培养呢?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源泉。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贴心。所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位叫xxx的学生,他纯朴善良,大方,困难的家庭条件又使他自卑,造成了他情绪不稳定,因而学习成绩也不稳定。有空的时候,我就和他聊天,问问他的学习情况,平时,我活动的时候,叫上他,有时候,让他再给我帮一些小忙。这样,他与我关系特别近,喜欢听我的课,问我一些自己困惑的问题,思想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期末结束的时候,他悄悄送给了我一盏灯,并写到:“老师,当灯光照亮你的时候,就是我想你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我们必须坚持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底蕴,完善人格修养,并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只有从内心里把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起来,才能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学生之中。
爱与和谐,是我永不停止的追求!
总理在教师节说:“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 “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人,都应该有一颗同情心、一颗爱心。”“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乐教勤业,是师德规范的最高境界,即和谐的境界,此时不但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在自身的事业上也有所感悟升华,同时,也是作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小部分,并与周围环境和谐,在自身内心求得和谐。
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