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校园枪击案发生之后,传闻凶手的母亲在枪击案发生后,对孩子不闻不问,去做了头发。于是网上及各大电视节目都在猛烈抨击凶手的原生家庭。有个记者就去采访了一个有名的牧师,请他谈谈对凶手家庭的看法。这个牧师却说:“我对这个家庭还不了解,所以不足以做出判断。”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会发生枪击这类恶性案件,但是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类似的事。当我们看到一个事件发生时,无论是路人还是一些媒体,首先做的就是贴上一个标签:这个是凶神恶煞所以做坏事;这个人时单亲家庭所以心理扭曲;这个人长得帅所以做好事,等等类似的事。事情发生了,一定要找到一个解释事情为什么发生,找到一个点解释这件事,是我们常做的选择。而很少有人能做到那个牧师一样,“我对这个家庭不了解,所以不足以做出判断。”
很显然牧师的境界是比较高的,在看到事情的表面时,不会立刻产生因为所以的结论。人生修为不同,看待这事的境界也会不同,我们的古人早就为此做了分类。
古语有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们看到一件事情发生了,一般都处于第一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时候我们眼里只有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所以我们立刻会说,那就是山,因为他本质就是山。他会做出这种事,因为他的本质就是坏的。我们一般都处于这个阶段。
那个牧师明显在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牧师的眼里,事情虽然是这样发生了,但是他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到底枪击案是为什么发生的,所以没有急着下判断。
第三个境界应该是最高的境界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佛家里有这么一个典故,两个僧人在争论风动了,还是幡动了,这是第一个境界。走进来一位大师说,是你们的心动了,这是第二个境界。在我看来第三个境界是这样的,风动了,幡也动了,心没动过,事情发生在眼前,接受事情发生。这大概就是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果我们一直处于第一个境界,那么我们做判断的标准就非常简单,看到事情发生,立刻找到一个原因来解释这件事。比如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吃蔬菜,立刻就想到孩子挑食,所以不吃蔬菜。孩子这时不吃这个蔬菜可能是因为你做得不好吃或者是胃口不好、连续吃太多蔬菜了等等原因,而不是因为挑食。你看到同事迟到了,并不是因为他懒,可能是在路上发生车祸之类的。包括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只要看到视频里有一个人做错了事,立刻就对人家口诛笔伐的。这些事情发生的太多了,网上反转打脸的事情一直在发生,可是很多人依然还是“口直心快,不吐不快”的作风。
如果我们能做到第二个境界,像那个牧师一样,让子弹再飞一会。在孩子不吃蔬菜时,不立刻跳出来说他就是太挑食了,先问问他为什么不吃,孩子可能就会把真正的原因说给你听了。
我们之所以会一直处在第一个境界,跟我们大脑的认知失调有关。比如女孩在公交车上被咸猪手非礼了。网上就会出现一种声音,那是因为她穿得太暴露了。为什么会传出这种声音呢?因为说这种话的人不能接受这件事会发生。为什么他们不接受这件事。因为如果他们接受这件事发生了,就代表他们自己或者儿女都处在这种不安全的环境之中,以后自己或者儿女就会受到这种伤害,大脑不能接受这种认知失调,于是解释说,因为她穿得太暴露了,所以才会这样。
这个就是我们大脑为什么要在第一时间找到一个解释的原因,如果大脑不能接受一个事情,大脑就会认知失调。孩子不吃蔬菜,是因为自己做的菜不好吃,可是接受不了自己做的菜不好吃,于是孩子挑食就是最好的解释。
我们也许在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处于第一个看事物的阶段,但是我们只要觉知了,这个是我们大脑的机制,我们就能慢慢地锻炼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