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和育人同样重要
引言
近三十年前清华大学的一桩校内宿舍投毒案,网上热度一直未减,实属全球少见,这个其中包含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诉求,更是对改开后教育改革的优劣集中反思。发展的进程中产生问题并不可怕,但是必须要及时解决、彻底解决,但解决问题首先要把问题和矛盾公开化,并且交给群众去讨论揭露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
一,本是同省人,相煎何太急
孙维,祖籍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现柯桥区)平水镇同坑村人(现改名为:同康),朱令的祖籍在浙江省温州地区,两个人故乡相距只有四百多公里,在遥远的北京她俩属于同乡。
孙维的祖父孙越崎,清亡之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回国后被其同乡蒋中正重用,任期内累升至民国内阁经济部长;1949解放年后任技术副厅职务,改开后才连任了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付国级)。
孙维爷爷孙越崎的故乡在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会稽大山深处,一个真正山清水秀的地方,距离宁波奉化蒋介石老家直线距离也不远,算蒋氏父子的大同乡。孙越崎二次受恩于也算大同乡的蔡元培先生(绍兴府诸暨县人),得到了元培先生的推荐而进入蒋氏政权体系做技术官吏:开矿做矿长。这点和孙越崎的同乡周树人(鲁迅)相似:都是被元培先生推荐而进入体制内工作。
依靠看绍兴人农民式的狡猾,孙氏后来青山直上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官至内阁经济部长。但是后来在蒋氏兵败如山倒之际,孙氏另投明主,当然明主(毛主席)没有重田这样的贰臣,只是让其做了一个开矿的七品小吏,孙氏又回到了原点。毛主席之后孙氏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得到了小平同志等人的重用:退休年龄之后官至正一品付国级、并寿至百岁又六。
大凡绍兴人读了点书参加工作之后,只要时机成熟(社会动荡鼎革、朝政换届等之际),基本上都会干吃饭砸锅的事情:上面提到的周氏(鲁迅)被晚清选拔留洋日本,他却反清;被元培先生推荐进北洋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领着高薪却反政府;蒋介石执政后又反蒋。
越崎也是这样干的,晚年了越崎承认自己于私对不起蒋氏信任,却辩称于公对得起国家,不知道历史会怎么评价他对公的贡献。但是孙氏封妻荫子的事实却没有办法否认:其侄孙孚凌累官至正一品付国级、其孙女孙维大概率也是采用降分、特招等见不了光之手法进清华大学的吧?
二,改开不应该成为产生孙维们的温床
近三十年前的清华大学内,曾发生一起铊中毒事件,多年过去,一直未有定论,网上一搜都是对该案铺天盖地的介绍、详细介绍,在此不再复述(此处省略一万字左右)。
重要并且唯一的投毒嫌疑人孙维也己远遁他乡二十多年近三十年了,据说一次也没有回国,连其母亲去世不不回来奔丧,实属反常,不做愧心事哪怕鬼敲门?大家都期待孙维大大方方回国、网上开个发布会,以证清白。网民民意难违,法律之准绳却在,孙维或许也是这个案子的受害者。事过境迁孙氏权势不再、体制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彻底拔乱反正,她不敢大方回国和回应,无非也是畏惧体制对自己选择性的“误伤”,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改开后我们的教育却存在着深深的隐患,笔者孩子的朋友被一个学习不如他的女生背后诋毁,乖乖的好孩子居然陷入了抑郁。还有笔者身边的青年大学生好几个陷入恋爱不成,而被女方诬告成强奸的实例,虽然最后学校和司法机关判定无罪,但女方如此无廉耻、无成本式的恶意攻击,对男方造成的伤害却几乎是致命的。
这样的教育环境,追求的是高分和功利,孩子们的学习目标已不再是报效家国社会,而是个人升官发财过好生活。曾经有一部电影《无问东西》展现了老一代大学生为祖国奉献的精神,那时的西南联大培养的是高尚爱国的青年。而现如今,高校培养的却是精致而自私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为了达到一己私利和欲望,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来残害诬陷朝夕相处的同学甚至恋人。在出国留学之后,中国籍学生之间相互各种伤害、诬陷等等新闻不绝于耳,真是丢人丢到了全世界。
改开后我们的教育制度已变味,迫切需要反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