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人的聊天通讯录里,皆可划分为三类人。
第一类是时常来往者,比如亲人、好友、同事等;
第二类为一次交流者,如工作客户等;
第三类则是几曾长谈入心,到后来再无交集者。徒冷了茶,再无相看云淡风轻之时。
从某层次上来看,除生死阴阳相隔外,第三类感情的渐行渐远应是最为遗憾的内心戏了。既没有前因,也不会再有后果了。
那么,我们到底是如何从无话不谈变成无话可说了呢?
首先是内心的新鲜感。新鲜感不仅局限于个人的主观意识上,更存活在对话方式中、情绪起伏间,以及关系深度里。一个人往往容易踏入第一印象的误区里,而清醒于初识后的第三个月。
简单说,就是人际间所谓的“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所以,无论是恋爱,还是交友,向彼此跨出的第一步则变得尤为重要。而这一步,同样决定着新鲜感的生命周期。因此,不管是相伴多年的老友,或是相谈盛欢的陌人,新鲜感一旦流失,心中的那份炙热便再无迹可寻。哪怕彼此间的感情桥梁仍在,松垮瓦解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不得不说,新鲜感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关系的走向。或好或坏,在我们内心有个标准,有道衡量,也在是非对错中沉淀。
其次,是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不管身为一个学生,还是步入社会,成为一位过来人。世间的所有关系线中,都逃不开空间和时间的制约。还记得童年岁月的玩伴吗?还记得十五六岁放学相伴的人儿吗?还记得高考后陪你出行的姑娘吗?那些人,还有谁留了下来呢?偶尔互道晚安,偶尔彼此祝福,也偶尔忆忆往事,但怎么也走不回昨日的体谅与理解。大概如此,我们才会渐行渐远。
有时候,空间的作用比时间来得大。你在北国的窗前叹风雪,而我却在南山跟前四季如春。先不说彼此是否停留同一个频道,就连相见都是痴心妄想,爱情如此,友情也如此;也有时候,时间的束缚比空间更重要。你通宵写作,只为完成年少心愿,也是不可逃避的追梦之道。而她朝九晚五,只是满足生存之道,也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你一觉醒来,她四处忙碌;她准点下班,你才起笔寻感。所以,你们碰面了吗?那么还要多久,你们才能见上一面呢?
当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不止于此。但是啊,我们已经能够明白它们的重要性。所以啊,时间和空间不一致的人儿,该如何把对话调到同一个频道上呢?
最后一点,大概是最为冷血,最为无情,也最为致命。
在电影《再见,在也不见》中,有这样的一段对白。“现代人的关系,更多的是横向,而不是纵向。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和变化,我们能跨越地理空间的界限,保持联系。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更加陌生,更加疏远。人们的关系向横发展,有了宽度,可是却失去了深度”。
怎样才能拥有深度,怎样才能产生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深度的产生不仅仅是了解,更是空间和时间的一致性。然而达成以上条件时,我们会发现另一个问题,即使心的本源。你爱泡面加香肠,而我只想牛奶加饼干;你想瞎逛士林夜市,而他只爱宅屋打电动。那么,你们间便难以协调,再往后变为难以相处。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三观的本质。与其这样说明,我更喜欢用性格二字来阐述。在我看来,人只划分为外向和外向两者。当然,后期人都会出现两种人格,既外向且内向。在此,是以哪一方占据的百分比数较大来做判断,即内向或外向。我相信,性格是种从小养成的产物。所以,你的身子已经注定贴上一者的标签。那么,也许你现在拥有很多的朋友。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后,你就会发现身旁其实没剩下几个人。往往在这个时候,你会明白到你们几者之间的关系,即是这几者间的本质极为相似。简单说就是,稳重的人只会和相对稳重的人相处得好,爱玩的人只会和爱逛街的人在一起疯。而时间,就是检验我们本源的标准。你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整晚浪夜店,可到二十八九岁时已经习惯宅家看旧书。你也许还能和爱逛街的老友们相敬如宾,却再也无法镶嵌入心,谈包包,聊大衣。很大程度上是成熟,也是根源作祟。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人,经岁月的洗礼产生巨大的人格改变,但那毕竟是少数。
所以啊,其实我们已经明白为什么有人无声消失,有人背向而行了。我们啊,身上发出的光芒,原本就不一样了。
世间最经不起损耗的两种事物,一是身体,二是感情。
大概如此,我们只能把握眼下的所有了。哪有什么人会相伴到老,哪有什么人会陪你度过漫长岁月。只有你的泛黄记忆,只有你的孤独失望。所以啊,最好不要说来日方长了。最好的时候,就是现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