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上浏览,读到一段文字。
“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而忽略了真实。真正的真实是什么?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是否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说这段文字的人是梅贻琦,1931年—1948年做了十七年的清华大学校长。任清华校长期间,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
读后陷入了沉思,因为这段文字戳中了我目前的状态。
现在的我,何尝不是把自己置身于麻木的忙碌踏实中。以“踏实忙碌”为借口,做任何事情都陷入机械重复,却屏蔽了对自我感受的感知。真正的真实,从不是外在的“有事可做”,而是内在的“身心合一”——所见所闻、所作所为、相伴之人,都能让人抛开懊恼与遗憾,收获源自本心的平和与坦然,这是对“活在当下、忠于自我”的最本质的诠释。
如今的我,大多数时候都困在“无效忙碌”里,生活总被短视频、碎片化信息、无意义的烦恼所填满,鲜有时间静下心好好读书、倾听内心。我总以为“忙”就是踏实,却在麻木的节奏中弄丢了真实。常常是回望一天,只觉得疲惫而非充实,想起任何一件事情,常常只剩懊悔而非坦然。
比如,看似我每天练习书法,可是当我想在视频网站上搜索某个字的写法的时候,打开的常常不是自己原本要看的内容,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时间浪费了,却一无所获。即便有一些有用的信息,也不是自己需要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练习书法的成效自然就不明显。而可悲的是,自己虽然意识到这样不行,却并不真的寻求改变 。只是满足于沉浸在自己看似是一个“踏实忙碌”的人。
诸如此类的“无效忙碌”,在我的生活中到处存在。习惯了用手机记录风景,却忘记了用眼睛凝视;习惯了用一次次的“下次再说”敷衍自己,却忘记了当下的时光才最珍贵;习惯了凡事拖拖拉拉,过后又后悔不已;习惯了借口“等忙完这阵就做那件事”,可“这阵”之后还有“下阵”,在无尽的等待里,错过了太多真实的美好。我有多少想做的事情,却总是想想而已。
确实应该回归真实本真的生活,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充分享受活着的意义。人生短暂,生命宝贵。
让自己拥有真实的力量,始终记得“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认真吃一顿饭,和喜欢的人相处,踏实做热爱的事,让每一份付出都源于心甘情愿,每一段时光都满溢发自内心的喜悦。这份不懊悔、不羞耻的自在,就是最珍贵的真实。
活在当下,平和喜悦,不被外物所扰,不被欲望所侵,只专注在当下的事情上,只感受当下的身心体验。吃饭就认真感受饭香,走路就感受脚下的土地。每一刻都是重要的一刻,都应该倍加珍惜,让生命呈现出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