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总是有那么多的目标想要去实现,总是有那么多愿望想要去完成。有些人是因为没有目标,但更多的人是:有了目标却依然错失行动的机会。
任何道理,任何目标,但凡是到了执行的那一步总是诱惑重重、反复挣扎。
想象一下,你早晨起床、吃早点、送孩子上学,然后一看表发现离上班时间还有20分钟,你会怎样安排这段时间?很多事、很多目标都能填满这20分钟。你可以运动、整理衣柜或回个电话。你也可以查收电子邮件、打扫房屋或叠叠衣服。那么你究竟要把时间分配给哪个目标呢?
这些事都很重要,所以可能并不容易做出选择。于是你仔细考虑一番,决定了一个目标,然后开始思考实现目标的方式。你是要通过散步、仰卧起坐还是跟着电视做瑜伽来达到运动目标呢?你是要通过清理碗筷、洗刷马桶还是收拾散落满屋的玩具来达到打扫房屋的目标呢?
等你再决定了方式以后,一半时间已经没了。
这时也许你会告诉自己:“算了吧,没时间了。”然后一屁股坐到沙发上。
摘录来自: Heidi Grant Halvorson. “成功,动机与目标”。 iBooks.
目标过载,行动瘫痪
挣扎于如何选择行动目标的时候,你的行动机会就已经错过。
之前在你以为你读书多,其实你是在原地踏步写过,不应该把读书量作为单纯的考核目标,而应该使用概念升级的次数作为考核的 KPI。其实,四个字总结就是: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放到选择困难症上同样适用。就像上面的例子,你明明有20分钟可以拿来实现自己成长的小目标,但是由于可以选择的目标太多,行动方式不清晰,直接浪费了大量的决定时间。最后不得不放弃践行目标。
大脑的目标数量过载,行动就会瘫痪。
如果上面的例子还不足以刺激你对于目标过载的认识的话,继续看看下面这幅图片:
这是一家盖浇饭餐厅的菜单,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的不舒服,因为我根本不想做出选择。你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尼玛,这菜单怎么选啊?估计大部分人都会问老板有什么卖的最好的直接推荐,或者扭头就走因为选择好困难。
选择太多,行动的步伐就直接卡死掉了。你看啊,太多的选择直接把下一步的行动扼杀在摇篮之中了,这是很多人不曾感觉到的事实。
关于选择过多,行动瘫痪,若是有一个心理学上的实验,那一定会让你信服的吧。上天眷顾,让我找到了。这个个心理学实验叫做:果酱实验。大概是这样玩的:
研究人员随机找了2组消费者,在两组人面前都呈现了一系列昂贵的果酱,并且给他们提供免费试吃机会和购买折扣优惠券。
不同的是A组消费者面前摆着6款不同的果酱,B组消费者面前摆着24种不同的果酱。
实验结果是:
A组 | B组 | |
---|---|---|
可选果酱 | 6种 | 24种 |
结果 | 30%的人购买果酱 | 3%的人购买果酱 |
A组中有30%的人最终购买了果酱,而B组中只有3%的人购买——都说选择多是好事,但过多的选择让B组消费者在比较的过程中心疲力竭,最终放弃了购买。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决策瘫痪”,指:选择过多的情况下,人会因为对比选项耗费的过多精力而直接放弃做决策。有了这个心理学实验基础,你应该已经可以彻底明白我说的:目标过载,行动瘫痪。
再仔细看看这个实验,B组的可选目标是24种,A组的可选目标是6种,也就是说,B组的目标数量是 A组的6倍,但是迈出行动的几率确实 A组的10分之1。你想啊,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低成功率的世界徘徊而永远不自知,而你竟然发现了高概率成功的例子。归结到底,不过是四个字:少即是多。
正确的结论,就是这么反直觉。
再说一个例子,很多男人都想当皇帝,我想无非是觉得皇帝很幸福。你看呀,皇家加后宫佳丽三千嘛。一年三百六十日,每天都可不重样,那是多有新鲜感的事情。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的么?肯定不是。
你想啊,如果皇帝觉得后宫佳丽三千真的幸福的话,怎么会有翻牌子(在几个妃子中选择共寝)的制度呢?答案不过是:弱水三千,只去一瓢。
罗胖在上周的得到例会讲到,得到里订阅专栏不打算搞太多,因为对于用户来说,选择太多,就是一个认知负担。如果可以选择的高质量专栏太多,很容易让人不知所措,难以抉择。这样的尴尬读者不想看到,商家也不想看到。所以,罗胖子说的有几份道理。
但是,你观察一下,你的身边有多少人同时订阅了3个专栏以上的?卖东西的人,都在告诉你我不能给你太多选择,因为你会傻的,你会累的,买东西的人,却不相信,就是要多买。我没有任何其他意思,只是觉得这个现象,真的很好玩。
你是否也是目标过载的人呢?想想看,自己现在想要达到目标是不是太多了呢?
也许你大多数时候,你以为你是多目标的巨人,其实不过是行动瘫痪的矮子。
少即是多。不要让目标过载,让自己陷入行动瘫痪。
其实,只有一个目标的时候,大脑也会瘫痪的,这是我在《Succeed》一书里发现的。
温馨提示:我强烈建议,阅读到此的您,休息十秒钟,因为后面干货更多。若是您已经上瘾了,那家别管了,撒丫子往下读吧。
目标竞争,南辕北辙
看完上面这些,你是不是已经认识到了,目标过多的麻烦,是不是也已经想出了一套解决方案:既然目标过多容易引发行动瘫痪,那我就减少目标不就好了么。
少即是多,这是对的,但是即使你大脑意识里只有一个目标的时候,你还是会出现行动瘫痪?(不信么,继续往后看)
我们能够想到的大多数有难度的目标,或多或少都是需要我们的努力才能够完成的。往往每一个目标都有他的对立面,比如:
控制体重对应享受美食;费脑阅读对应消遣阅读;学习课程对应娱乐玩耍等等。
此处拿控制体重和享受美食作为分析的例子。(此例子在之前都用过一遍了,依然可用)
“看见一块巧克力蛋糕或一大盘薯条会同时触发两个目标——吃与不吃。当相互矛盾的目标在脑中被激活时,大脑做出的反应便是解除一个目标,从而建立一个“目标盾牌”。换言之,输掉的目标不仅仅是被忽略,而是彻底被删除了。”
摘录来自: Heidi Grant Halvorson. “成功,动机与目标”。 iBooks.
请你反复阅读一下,上一段的最后一句,你找到了细思极恐的一个词了么?
这个词就是:“删除”。两个相互矛盾对立的目标,在你的潜意识里是不可共存的。他们的关系是你死我活,不可共存。
若是,你的显意识目标是:不吃(控制体重),那么你的潜意识目标就是:吃(享受美食)。这就是矛盾所在的地方,你看呀,你明明只有一颗大脑,而不同的大脑位置却完全拥有对立的目标,这是多么头疼的问题。显然,这个不吃(控制体重),如果无法进入你的潜意识的话,你的行动会无比困难。(这一句的根基在于:你认为潜意识的力量大于显意识)潜意识里的矛盾目标不可共存。这个结论同样是有心理学实验基础的。
Succeed一书里的案例:
“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施特勒贝和他的同事们没有用任何食物就成功地展示了“目标解除”的威力。在他们的实验里,他们让正在减肥和没在减肥的人下意识地接触了有关享受美食的字眼,比如“美味”和“开胃”。
接下来,实验者让他们看屏幕上一闪而过的几个字母并回答是否可以组成有效词汇。在接触了与吃有关的词语之后,那些正在减肥的人对与减肥有关的词反应极慢,例如:“苗条”、“减肥”、“节食”。
这种迟钝是“目标解除”的经典效应——你的大脑不光关闭了你的减肥目标,还顺带把与减肥相关的一切都删除了——包括字眼。
有趣的是,
没在减肥的人并没有表现出同样的反应。他们脑中不存在这个矛盾,因为没有减肥目标的人根本感受不到想
吃和不能吃所产生的选择压力。”
对立目标之间的矛盾是对于动力而言最为棘手的问题——尤其是你极力想要实验一个目标的时候。
这个实验里,你看到了什么?大脑天生就是喜欢食物的,就是喜欢享受的,这是潜意识的偏好。
只有一个目标的时候,大脑里依然会有对于目标实现的障碍。那就是:我们显意识里想去南边,我们的潜意识里却是想去北边。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过我们一个经典的词语来描述这种现象,那就是就是:南辕北辙。
潜意识里的目标,把我们显意识里想要进入潜意识的目标瓦解掉了。那我们该怎么办?
目标过载,无法行动,我们选择减少目标,当目标只省下一个的时候,我们还是很难行动,因为我们的显意识和潜意识在打架。(尽管你完全感受不到。)
有没有方法可以解决这种死结呢?
有的,Succeed这本书就是专门研究目标的,我找到了答案。
破除矛盾
破解目标矛盾的关键,还是需要从问题的根源入手。为什么控制体重的目标,就是达不到呢?为什么我不能放弃享受美食的目标呢?
这个不怪你,只怪社会的现代化环境。你想啊,我们的身边到处充满了食物的提醒——电视广告、杂志广告、从你桌旁经过的甜点小推车,地铁口的麦当劳、肯德基等等,所有你待过的环境,无不在等着你在食物上咬上一口。这些暗示无时无刻不在激发你对美食的向往,解除你的减肥目标。躲也躲不了,逃也逃不掉。
其实,这个例子里,你还能看到什么呢?你能看到你订阅很多得到专栏的根源问题所在么?这个根源在于:罗胖是一个卖知识的高手。每天一条微信语音,每周一集优酷视频。在这个随时在线的时代,这个胖子如影随形,你总会在某一时刻,忍不住咬上一口(我是指购买得到的知识)吧。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里一句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这句诗句,来说明环境的触发对于潜意识的影响再恰当不过了。
吃与不吃,是个矛盾,买与不买,是个矛盾,做与不做,是个矛盾?
既然问题出在,潜意识里,那我我们就找潜意识开刀吧。既然潜意识天生喜欢享受,偏好于安逸,喜欢自动杀死不怎么享受的目标,不怎么安逸的目标,那我们只能慢慢地改变潜意识的偏好了。
Succeed 提供了一套简单方案:制定“如果…就…”计划。
至于具体if…then计划到底是什么?到底有什么效果?到底为什么有效果?敬请期待下篇《最小化无意识自动化计划》(争取周五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