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却将调研当成了“走过场”“摆样子”的形式主义,搞起了假调研、浅调研,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加重了基层负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有的党员干部把调研当作“打卡”任务,提前规划好路线,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只看亮点不看难点,只听好话不听真话,“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便草草结束调研行程。有的热衷于“扎堆调研”,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各级各部门的调研队伍蜂拥而至,让基层应接不暇,甚至出现“一个村一年接待几十拨调研团”的怪象,严重影响了基层正常工作秩序。还有的预先设定结论,把调研当成“验证”自己想法的工具,对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意见和建议置若罔闻,“先射箭后画靶”,使调研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假调研、浅调研的危害不容小觑。一方面,它无法真正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和群众所思所盼,导致决策脱离实际,难以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这种形式主义的作风严重破坏了党风政风,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还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为什么会出现假调研、浅调研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部分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宗旨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把调研当成了应付上级、装点门面的手段。同时,一些地方对调研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导致形式主义的调研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和问责,使得假调研、浅调研有了滋生的土壤。
为了让调研回归本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坚决整治假调研、浅调研等形式主义问题。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宗旨意识,深刻认识到调研的重要性,真正把调研作为了解民情、化解矛盾、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要改进调研方式方法,坚持问题导向,不预设路线、不提前定调子,多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融入群众当中,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切实掌握真实情况,倾听群众呼声。
还要建立健全调研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调研过程和成果的跟踪问效,将调研成果转化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党员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搞假调研、浅调研的党员干部,要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依规依纪依法予以问责,以刚性约束推动调研工作走深走实。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使命、扛起责任,以扎实的作风、务实的举措,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让调研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